茉莉花,中藥名。為木犀科植物茉莉Jasminumsambac(L.)Ait.的花。具有理氣止痛,辟穢開郁的功效。主治濕濁中阻,胸膈不舒,瀉痢腹痛,頭暈頭痛,目赤,瘡毒。
中文名稱
茉莉花拉丁文名
FlosJasminiSambac別名
白末利、小南強、柰花、末梨花性味歸經(jīng)
味辛、微甘,性溫;歸脾、胃、肝經(jīng)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yīng)用
- 加工炮制
- 保存方法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理氣止痛,辟穢開郁。主治 濕濁中阻,胸膈不舒,瀉痢腹痛,頭暈頭痛,目赤,瘡毒。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10g;或代茶飲。外用:適量,煎水洗目或菜油浸滴耳。
化學(xué)成分花香成分主要有芳樟醇,乙酸苯甲酯,順式-丁香烯,乙酸-3-己烯酯,苯甲酸甲酯,順-3-苯甲酸己烯酯,鄰氨基苯甲酸甲酯,吲哚,順式-茉莉酮,素馨內(nèi)酯及茉莉酮酸甲酯等數(shù)十種。從花的乙醇提取物中分得9′-去氧迎春花甙元,迎春花甙和8,9-二氫迎春花甙。
相關(guān)論述1、姚可成《食物本草》:“主溫脾胃,利胸膈。”
2、《藥性切用》:“功專辟穢治痢,虛人宜之。”
3、《本草再新》:“解清虛火,能去積寒。并能治瘡毒,消疽瘤。”
4、《隨息居飲食譜》:“和中下氣,辟穢濁。治下痢腹痛。”
5、《飲片新參》:“平肝解郁,理氣止痛。”
6,《現(xiàn)代實用中藥》:“洗眼,治結(jié)膜炎。”
7、《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能避瘟疫,醒腦。治目赤腫痛,耳心痛。”
8、《福建藥物志》:“安神。治頭痛頭暈。”
臨床應(yīng)用
相關(guān)配伍1、治濕濁中阻,脘腹悶脹,泄瀉腹痛:茉莉花6g(后下),青茶10g,石菖蒲6g。水煎溫服。(《四川中藥志》1979年)
2、治腹脹腹瀉:茉莉花、厚樸各6g,木香9g,山楂30g。水煎服。(《青島中草藥手冊》)
3、治頭暈頭痛:茉莉花15g,鰱魚頭1個。水燉服。(《福建藥物志》)
4、治目赤腫痛:茉莉花6g,千里光、野菊花各10g。水煎熏洗并內(nèi)服。(《四川中藥志》1979年)
5、治目赤腫痛,迎風(fēng)流淚:茉莉花、菊花各6g,金銀花9g。水煎服。(《中國藥用花卉》)
6、治耳心痛:茉莉花用菜油浸泡,滴入耳內(nèi)。(《四川中藥志》1960年)
7、治婦人難產(chǎn):用茉莉花7朵,泡湯,連花吞下,即產(chǎn)。(柴裔《食鑒本草》)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夏季花初開時采收,立即曬干或烘干。
炮制方法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篩去灰屑。
保存方法
貯干燥容器內(nèi),密閉,置陰涼干燥處。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花多呈扁縮團(tuán)狀,長1.5-2cm,直徑約1cm。花萼管狀,有細(xì)長的裂齒8-10個。花瓣展平后呈橢圓形,長約1cm,寬約5mm,黃棕色至棕褐色,表面光滑無毛,基部連合成管狀;質(zhì)脆。氣芳香,味澀。
以朵大、色黃白、氣香濃者為佳。
我愛中藥網(wǎng),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223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