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囊草,中藥名。為茄科植物泡囊草(Physochlainaphysaloides(L.)G.Don)的全草。初夏植物生長茂盛期采全草,陰干。生于山坡、山溝、草地。分布于我國黑龍江、內蒙古、河北、新疆等地。味苦,性涼。有毒。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主治癰腫瘡毒、咽喉腫毒、鼻淵、聤耳等病證。
中文名稱
泡囊草別名
大頭狼毒性味歸經
苦,涼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解毒。主治 癰腫瘡毒,咽喉腫毒,鼻淵,聤耳等病證。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3-0.6g;或研末。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治急性胃腸炎:泡囊草(根)3g,青木香,石榴,蓽撥3g。共研細末,每次開水送服,日服2次。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初夏植物生長茂盛期采全草,陰干。炮制方法 取泡囊草片,在羊奶中浸4h,撈出再用濕草紙包3~5層,埋入熱草木灰中,煨透、備用。藥材鑒別
鑒別 藥材性狀:根略呈長圓柱形,長10~14cm,直徑2~3.5cm。根頭頂端有2~3個莖基痕及點狀突起,主根下部常有2~3分枝。表面棕褐色或淺棕色,有明顯橫向突起的皮孔。質輕,斷面木部占絕大部分,可見4~5層同心環紋,且有多數放射狀裂隙。莖圓柱形,有長柔毛,黃綠色,質脆。葉深綠色,多卷縮,展平后寬卵形或三角狀卵形,長3-9cm,寬2.5-6cm,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或心形而沿葉柄下延,全緣或微波狀。氣微,味微甘苦。~顯微鑒別根橫切面:木栓層為10數列木栓細胞,栓內層和韌皮部均較窄,韌皮射線寬。形成層環狀,木質部占大部分,導管多單列,其間有略等距的導管群排成4-5層同心環狀,導管內側可見木間韌皮部;木射線常有裂隙。支根中導管較少。本品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砂晶。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227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