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槿,中藥名。為錦葵科植物黃槿HibiscustiliaceusL.的葉、樹皮或花。具有清肺止咳,解毒消腫之功效。用于肺熱咳嗽,瘡癤腫痛,木薯中毒。
中文名稱
黃槿性味歸經(jīng)
甘、淡,微寒。歸肺經(jīng)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yīng)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清肺止咳,解毒消腫。主治 用于肺熱咳嗽,瘡癤腫痛,木薯中毒。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0-60g;或搗汁。外用:適量,搗爛敷。相關(guān)論述1、《廣西本草選編》:“清熱解毒,散瘀消腫。主治木薯中毒,瘡瘍腫痛。”
2、《臺灣藥用植物志》:“治腫毒,耳痛。”
臨床應(yīng)用
相關(guān)配伍1、治木薯中毒:(黃槿)鮮花或鮮嫩葉30-60g。搗爛取汁沖白糖水服,重者可口服2-3劑。
2、治瘡癤腫毒:(黃槿)鮮嫩葉或鮮樹皮,搗爛外敷。(1-2方出自《全國中草藥匯編》)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葉、樹皮,全年均可采;花6-8月,未完全開放時采摘,陰干或曬干。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葉大多破碎或皺縮,完整葉近圓形或廣卵形,直徑8-15cm,先端突尖,有時短漸尖,基部心形,全緣或具不明顯細(xì)圓齒,葉下面密被星狀柔毛,葉脈7-9條;葉柄長3-8cm,質(zhì)脆,氣微,味淡。花多皺縮成團(tuán)或不規(guī)則形,全體被毛;花萼鐘形,先端5裂,萼筒外有苞片7-10枚,線狀披針形,花梗長1-3cm,花萼、苞片被絨毛;花冠鐘形,花瓣黃色,內(nèi)面基部暗紫色,倒卵形,長約4.5cm,外面密被星狀柔毛,雄蕊柱長約3cm,平滑無毛,花柱枝5,被細(xì)腺毛。質(zhì)輕脆。氣微,味淡。我愛中藥網(wǎng),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229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