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大戟,中藥名。為茜草科植物紅大戟KnoxiavalerianoidesThorelexPitard的根。具有瀉水逐飲,解毒散結的功效。主治水腫脹滿,痰飲喘急,癰瘡腫毒。
中文名稱
紅大戟拉丁文名
KnoxiaeRadix別名
紅芽大戟、紫大戟、廣大戟、云南大戟、南大戟、紅其根、紅牙戟、野黃蘿卜、紅蘿卜性味歸經
味苦,性寒;歸肺、脾、腎經 有毒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保存方法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瀉水逐飲,解毒散結。
主治1、水腫脹滿,痰飲喘急:紅大戟苦寒泄降,能通利二便而瀉水逐飲,為近代治水腫痰飲者所常用,證輕者單用,重者多入復方。
2、癰瘡腫毒:紅大戟解毒散結。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g;研末,0.3-1g;或入丸、散;或泡酒。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湯洗。
注意事項紅大戟有小毒,但其具體毒性成分不詳,其毒性表現多因用量過大所致,故可通過控制藥量避免中毒。
化學成分根含游離蒽醌0.12%及結合蒽醌0.1%,游離蒽醌有虎刺醛,甲基異茜草素,3-羥基檄樹素,紅大戟素。還含丁香酸。
藥理作用1、抑菌作用:紅大戟50%乙醇提取物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及綠膿桿菌有抑制作用。
2、利尿作用:生紅大戟水煎濃縮液小鼠灌胃80g/kg,2-3h后,尿量明顯增加。
毒理作用紅大戟根50%乙醇浸劑小鼠腹腔注射LD50為40.6±1.8g/kg。如與甘草共浸則LD50明顯降低,表明其毒性顯著增加。
相關論述1、《廣西中藥志》:“除蠱毒水腫。”
2、《廣西本草選編》:“瀉水逐飲,消腫散結。治水腫,痰飲喘急,癰瘡腫痛。”
3、南藥《中草藥學》:“通利二便。”
4、《全國中草藥匯編):“不宜與甘草同用。孕婦及體質虛寒者忌服。”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水腫,常與芫花、甘遂、大棗等配伍,有瀉水護胃之效。
2、治痰飲喘急,常與白芥子、甘遂等同用,以增強消痰逐飲之力。
3、治瘡癰腫毒,內服或外用,單用或入復方,均可收效。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夏、秋季挖根,除去莖及須根,洗凈,曬干,或用開水燙過后曬干。
炮制方法1、紅大戟: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冼凈,潤透,切厚片,干燥。
2、醋紅大戟:取凈紅大戟置鍋內,加入米醋和適量水,浸潤約1-2h,用文火加熱,煮至醋液被吸盡,取出,晾至六七成干時,切厚片,干燥。或取凈紅大戟片,用米醋拌勻,悶潤至透,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干,取出放涼。每紅大戟100kg,用米醋20kg。
保存方法
貯干燥容器內,醋紅大戟密閉,置陰涼干燥處。
藥材鑒別
鑒別1、本品橫切面:木栓細胞數列。韌皮部寬廣。形成層成環。木質部導管束斷續徑向排列,近形成層處者由數列導管組成,漸向內呈單列或單個散在。射線較寬。薄壁組織中散在含草酸鈣針晶束的黏液細胞和含紅棕色物的分泌細胞。
粉末紅棕色。草酸鈣針晶散在或成束存在于黏液細胞中,長50-153μm。導管主為具緣紋孔,直徑12-74μm。木纖維多成束,長梭形,直徑16-24μm,紋孔口斜裂縫狀或人字狀。木栓細胞表面觀呈類長方形或類多角形,微木化,有的細胞中充滿紅棕色或棕色物。色素塊散在,淡黃色、棕黃色或紅棕色。
2、取本品粉末1g,置試管中,加水10ml,煮沸10分鐘,濾過,濾液加氫氧化鈉試液1滴,顯櫻紅色,再滴加鹽酸酸化后,變為橙黃色。
3、取本品粉末0.1g,加甲醇1ml,超聲處理30分鐘,靜置或離心,取上清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紅大戟對照藥材0.1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3-羥基巴戟醌對照品、蘆西定對照品,加甲醇分別制成每1ml各含0.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四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三氯甲烷-丙酮-甲酸(8∶1∶0.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和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在氫氧化鈉試液中快速浸漬后,日光下檢視,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藥材性狀塊根長圓錐形或長紡錘形,稍彎曲,長3-12cm,直徑0.6-1.2cm。表面棕紅色或灰棕色,有扭曲的縱皺紋;頂端可見莖痕。質堅實,易折斷,斷面皮部紅褐色,木部棕黃色。氣微,味微辛。
以個大、質堅實、色紅褐者為佳。
常見偽品偽品:
滇丹參:為唇形科植物云南鼠尾SalviayunnanensisC.H.Wright的干燥根及根莖。根莖表面粗糙,具密集葉痕,長1.5-3cm,直徑3-1mm。支根分歧處常變細,支根略呈紡錘形,數條呈簇狀著生于根莖上,全長3-7cm,直徑4-10mm。表面棕紅或棕褐色,具縱皺紋。質硬,斷面類灰白色。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233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