欖仁樹葉,中藥名。為使君子科植物欖仁樹TerminaliacatappaL.的葉。分布于臺灣、云南。具有祛風清熱,止咳止痛,解毒殺蟲之功效。常用于祛風清熱,止咳止痛,解毒殺蟲。
中文名稱
欖仁樹葉性味歸經(jīng)
味辛、微苦,性涼。歸肺、肝、大腸經(jīng)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風清熱,止咳止痛,解毒殺蟲。主治 感冒發(fā)熱,痰熱咳嗽,頭痛,風濕關節(jié)痛,疝氣痛,赤痢,瘡瘍疥癩。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15g;或以鮮嫩葉絞汁。外用:適量,搗汁或制成油膏搽。藥理作用1、保肝作用。
2、抗腫瘤。
相關論述 《臺灣藥用植物志》:“葉為發(fā)汗劑,治風濕關節(jié)炎,頭痛及疝痛。”“嫩葉汁制成油膏,治疥癢、麻風及其他皮膚病。”“醋煮成軟膏狀,制成丸藥服,或混蜜蠟,治血痢。”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春、夏季采收,鮮用或曬干。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葉皺縮或破碎。完整葉片呈倒卵形,長10-20cm,寬8-14cm;先端鈍圓或短尖,中部向下漸狹,基部截形或狹心形,全緣;上表面暗綠色或褐綠色,主脈下陷成淺槽狀,背面灰綠色,基部近葉柄處有毛,側(cè)脈10-12對,明顯。葉柄粗壯,長1-1.5cm,被毛。質(zhì)脆。氣微,味微苦、澀。我愛中藥網(wǎng),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235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