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梅花,中藥名。為蠟梅科植物蠟梅Chimonanthuspraecox(Linn.)Link的花蕾。分布于華東及湖北、湖南、四川、貴州、云南等地。具有解暑清熱,理氣開郁之功效。常用于暑熱煩渴,頭暈,胸悶脘痞,梅核氣,咽喉腫痛,百日咳,小兒麻疹,燙火傷。
中文名稱
蠟梅花別名
黃梅花、臘梅花、鐵筷子花、雪里花、巴豆花、蠟花性味歸經(jīng)
味辛、甘、微苦,性涼。歸肺、胃經(jīng)毒性
小毒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yīng)用
- 加工炮制
- 保存方法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解暑清熱,理氣開郁。
主治暑熱煩渴,頭暈,胸悶脘痞,梅核氣,咽喉腫痛,百日咳,小兒麻疹,燙火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9g。外用:適量,浸油涂或滴耳。
注意事項(xiàng)孕婦慎服。
藥理作用1、蠟梅堿具有類似士的寧樣作用,可引起哺乳動物強(qiáng)烈抽搐。
2、心臟抑制作用、降血壓作用。
相關(guān)論述1、《綱目》:“解暑,生津。”
2、《青島中草藥手冊》:“清涼解暑,生津除煩,開胃散郁。主治心煩口渴,氣郁胃悶,燙傷,火傷,消化不良,痰熱壅滯癭瘤結(jié)核等癥。”
臨床應(yīng)用
相關(guān)配伍1、治湯火傷:蠟梅花(以)茶油浸(涂)。(《嶺南采藥錄》)
2、治久咳:鐵筷子花9g。泡開水服。(《貴州民間藥草》)
附注除本種外,尚有西南各省產(chǎn)的云南蠟梅,花也可提取蠟梅浸膏供藥用。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移栽后3-4年開花。在花剛開放時(shí)采收。用無煙微火炕到表面顯干燥時(shí)取出,等回潮后,再行復(fù)炕,這樣反復(fù)1-2次,炕到金黃色全干即成。
炮制方法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及梗、葉,篩去灰屑。
保存方法
貯干燥容器內(nèi),密閉,置陰涼干燥處。防潮。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藥材性狀
花蕾圓形、短圓形或倒卵形,長1-1.5cm,寬4-8mm。花被片疊合,棕黃色,下半部被多數(shù)膜質(zhì)鱗片,鱗片黃褐色,三角形,有微毛。氣香,味微甜后苦,稍有油膩感。以花心黃色、完整飽滿而未開放者為佳。
飲片性狀
參見“藥材性狀”項(xiàng)。
我愛中藥網(wǎng),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238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