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棉皮,中藥名。為木棉科植物木棉BombaxmalabaricumDC.的樹皮。分布華南、西南及江西、福建、臺灣等地。具有清熱解毒,散瘀止血之功效。用于風(fēng)濕痹痛,泄瀉,痢疾,慢性胃炎,胃潰瘍,崩漏下血,瘡癤腫痛。
中文名稱
木棉皮性味歸經(jīng)
味辛、苦,性涼。歸胃、大腸經(jīng)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yīng)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解毒,散瘀止血。主治 用于風(fēng)濕痹痛,泄瀉,痢疾,慢性胃炎,胃潰瘍,崩漏下血,瘡癤腫痛。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敷。藥理作用1、抗炎作用。
2、鎮(zhèn)痛作用。
3、其他作用,木棉皮提取物對乙酰膽堿所致的回腸痙攣性收縮有拮抗作用。能減輕由四氯化碳引起的肝組織脂肪變性、氣球樣變性、肝細(xì)胞壞死等肝損傷。
4、毒性,無毒。
相關(guān)論述 《本草求原》:“治跌打,大瘡,活血。”臨床應(yīng)用
相關(guān)配伍1、治癤瘡,跌打癆傷:木棉樹皮搗爛外敷。(《云南中草藥選》)
2、治胃痛:木棉樹皮1150g,瘦豬肉150g,加5kg水,煮7-8小時,濃煎至1碗,每日1次,若連服1星期后,覺痛苦漸減,應(yīng)繼續(xù)服到痊愈為止,不可間斷。(《抗癌本草》)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剝?nèi)淦ぃ瑫窀伞?span>炮制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稍泡后洗凈,潤透,切絲,干燥。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1、藥材性狀:樹皮條片狀或卷筒狀,長5-6cm,寬2-3cm,厚0.3-1.5cm。外表灰黃棕色或紅棕色,粗糙,密生橢圓形釘刺,乳頭狀微凸,釘刺上有層紋,不易剝落,有時刺尖被磨去,內(nèi)表面紅棕色,有縱向紋理。質(zhì)堅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狀。有微弱香氣,味淡。
2、飲片性狀:本品為絲片狀,寬約5mm。余參見“藥材性狀”項。
我愛中藥網(wǎng),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240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