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藿,中藥名。為豆科植物鹿藿(RhynchosiavolubilisLour.)的莖葉。5~6月采收,鮮用或曬干,貯干燥處。生于海拔400~1200m的山坡雜草中或附攀樹上,分布于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等地。味苦、酸,性平,歸胃、脾、肝經,具有祛風除濕、活血、解毒、消積散結、消腫止痛、舒筋活絡的功效,常用于風濕痹痛、頭痛、牙痛、腰脊疼痛、瘀血腹痛、產褥熱、瘰疬、癰腫瘡毒、跌打損傷、燙火傷、小兒疳積、頸淋巴結結核、風濕關節炎、腰肌勞損、蛇咬傷、血吸蟲、女子腰腹痛。
中文名稱
鹿藿別名
蔨、鹿豆、箮豆、野綠豆、野黃豆、老鼠眼、老鼠豆、野毛豆、門瘦、酒壺藤、烏眼睛豆、大葉野綠豆、鬼豆根、藤黃豆、烏睛珠、光眼鈴鈴藤、山黑豆、鬼眼睛、一條根。性味歸經
味苦、酸,性平。歸胃、脾、肝經毒性
無毒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風除濕,活血,解毒,消積散結,消腫止痛,舒筋活絡。主治 風濕痹痛,頭痛,牙痛,腰脊疼痛,瘀血腹痛,產褥熱,瘰疬,癰腫瘡毒,跌打損傷,燙火傷,小兒疳積,頸淋巴結結核,風濕關節炎,腰肌勞損,蛇咬傷,血吸蟲,女子腰腹痛。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30g。外用:適量,搗敷。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婦女產褥熱:鹿藿莖葉9~15g,水煎服。
2、治瘰疬:鹿藿15g,豆腐適量。加水同煮服。
3、治流注、癰腫:鮮鹿藿葉適量,搗爛,酌加燒酒搗勻。外敷。(1~3方出自江西《草藥手冊》)
4、治痔瘡:鹿藿30~60g,鴨蛋1個。燉服。(《福建藥物志》)
5、治腎炎:鹿藿、半邊蓮、苡米、赤小豆、梵天花、銅錘玉帶各15g。水煎服。(《香港中草藥》)
6、治慣發性頭痛:鮮鹿藿七錢(約21g),水煎服。(江西《草藥手冊》)
7、治小兒疳積:鹿藿、豺皮樟各15g,燉豬瘦肉服。
8、治牙痛:鹿藿、梔子根各15g,水煎服。
9、治神經性頭痛:鹿藿、白牛膽、蘭香草各15g,水煎服。
10、治頸淋巴結結核:鹿藿、倒提壺各15g,山芝麻、葫蘆茶各20g,水煎服。
11、治風濕性關節炎:鹿藿、白石榴根、楓寄生、陰香各15g,水煎服。
12、治腰肌勞損:鹿藿、阿利藤各15g,燉羊肉服。(7~12方出自《常用草藥圖集》)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5~6月采收,鮮用或曬干,貯干燥處。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243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