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殼,中藥名。為殼斗科植物板栗CastaneamollissimaBl.的外果皮。分布于遼寧以南各地,除青海、新疆以外,均有栽培。具有降逆生津,化痰止咳,清熱散結,止血之功效。常用于反胃,嘔噦,消渴,咳嗽痰多,百日咳,腮腺炎,瘰疬,衄血,便血。
中文名稱
栗殼性味歸經
味甘、澀,性平。歸肺、肝、胃經毒性
無毒《綱目》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降逆生津,化痰止咳,清熱散結,止血。主治 反胃,嘔噦,消渴,咳嗽痰多,百日咳,腮腺炎,瘰疬,衄血,便血。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0-60g;煅炭研末,每次3-6g。外用:適量,研末調敷。藥理作用 ~1、抗菌、抗炎作用。~2、鎮咳、祛痰、平喘作用。~相關論述 《廣西中草藥》:“清火,化痰,散結。治咳嗽,痰火瘰疬。”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便血,反胃,嘔吐:板栗殼煅炭存性,研末。每服3g,開水送服。(《安徽中草藥》)
2、治痰火瘰疬:栗殼和豬精肉煎湯服。(《嶺南采藥錄》)
附注 趙學敏:“栗殼,《綱目》載其治反胃、消渴、瀉血,此外無他,不知其能解參之力,勝于萊菔。《楊春涯經驗方》解人參,栗子殼煎湯服之。”(《綱目拾遺》)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總苞由青色轉黃色,微裂時采收種仁。剝取種仁時收集,曬干。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外果皮破碎成大小不等的不規則塊片,厚約1mm。外表面褐色,平滑無毛,內表面淡褐色,平坦。質堅韌,易折斷,斷面凹凸不平。氣微,味微苦、澀。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255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