藜,中藥名。為藜科植物藜ChenopodiumalbumL.及灰綠藜ChenopodiumglaucumL.的幼嫩全草。藜全國各地均有分布。灰綠藜我國除臺灣、福建、江西、廣東、廣西、貴州、云南等地外,其他地區均有分布。具有清熱祛濕,解毒消腫,殺蟲止癢之功效。常用于發熱,咳嗽,痢疾,腹瀉,腹痛,疝氣,齲齒痛,濕疹,疥癬,白癜風,瘡瘍腫痛,毒蛇咬傷。
中文名稱
藜別名
萊、厘、蔓華、蒙華、鶴頂草、紅落藜、舜芒谷、紅心灰藋、落藜、胭脂菜、飛揚草、灰莧菜、灰藋、灰蓼頭草、灰菜、灰灰菜、粉菜、灰藜、灰條、白藜。性味歸經
味甘,性平。歸肺、肝經毒性
小毒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祛濕,解毒消腫,殺蟲止癢。主治 發熱,咳嗽,痢疾,腹瀉,腹痛,疝氣,齲齒痛,濕疹,疥癬,白癜風,瘡瘍腫痛,毒蛇咬傷。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煎水漱口或熏洗;或搗涂。注意事項 人服用后可造成“藜日光過敏性皮炎”,故服后應盡量減少日光照射。藥理作用1、抗菌作用。
2、光敏作用。
3、降壓和抑制心臟作用。
相關論述 《全國中草藥匯編》:“清熱利濕,止癢透疹。主治風熱感冒,麻疹不透。”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盜汗:藜15g,夜關門9g,烏莓蓀子5個。水煎服,每日服3次。(《湖南藥物志》)
2、治痢疾腹瀉:灰藋全草30-60g。煎水服。(《上海常用中草藥》)
附注 《救荒本草》:“舜芒谷,俗名紅落藜,生田野及人家,舊莊窼上多有之。科苗高五尺余。葉似灰菜而大,微帶紅色,莖亦高粗,可為柱杖。其中心葉甚紅,葉間出穗,結子如粟顆,灰青色。味甜。”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春、夏季割取全草,去雜質,鮮用或曬干備用。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1.藜:全草黃綠色。莖具條棱。葉片皺縮破碎,完整者展平,呈菱狀卵形至寬披針形,葉上表面黃綠色,下表面灰黃綠色,被粉粒,邊緣具不整齊鋸齒;葉柄長約3cm。圓錐花序腋生或頂生。
2.灰綠藜:全草灰黃綠色。葉多皺縮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矩圓狀卵形至披針形,邊緣呈波狀牙齒。葉上面平滑,下面有粉而呈灰綠白色。小花在枝上排列成斷續的穗狀或圓錐狀。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256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