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蘭,中藥名。為菊科植物馬蘭Kalimerisindica(L.)Sch.-Bip.的全草或根。具有涼血止血,清熱利濕,解毒消腫的功效。主治吐血,衄血,血痢,崩漏,創傷出血,黃疸,水腫,淋濁,感冒,咳嗽,咽痛喉痹,痔瘡,癰腫,丹毒,小兒疳積。
中文名稱
馬蘭別名
紫菊、階前菊、雞兒腸、馬蘭頭、竹節草、馬蘭菊、蟛蜞菊、魚鰍串、紅梗菜、田邊菊、田菊、毛蜞菜、紅馬蘭、馬蘭青、路邊菊、螃蜞頭草、蓑頭蓮、燈盞細辛、紅管藥、雞油兒、田蒿子、剪刀草、田茶菊性味歸經
味辛,性涼;歸肺、肝、胃、大腸經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涼血止血,清熱利濕,解毒消腫。主治 吐血,衄血,血痢,崩漏,創傷出血,黃疸,水腫,淋濁,感冒,咳嗽,咽痛喉痹,痔瘡,癰腫,丹毒,小兒疳積。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30g,鮮品30-60g;或搗汁。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熏洗。
注意事項孕婦慎服。
藥理作用馬蘭乙醇提取液,注射于動物有鎮咳作用;并有抗驚厥及加強戊巴比妥鈉的催眠作用。對小鼠有弱的鎮痛作用。
相關論述1、《本草拾遺》:“主破宿血,養新血,合金瘡,斷血痢、蠱毒,解酒疸,止鼻衄吐血及諸菌毒,生搗敷蛇傷。”
2、《品匯精要》:“主調血,解毒。”
3、《綱目》:“主諸瘧及腹中急痛,痔瘡。”
4、《本經逢原》:“丹方治婦人淋濁、痔漏有效。”
5、《質問本草》:“搗汁涂黃水瘡及無名腫毒。用葉同冬蜜搗勻,敷陽癥無名腫毒,未潰者能散。”
6、《藥性切用》:“瀉熱解毒。”
7、《萃金裘本草述錄》:“止血破瘀,消疽已痔,調營養血,破舊生新。治吐衄,瘧痢,酒疽,水腫,療金瘡折損。”
8、《草木便方》:“破血氣脹通血經,除癥消積瘍核利,湯火金瘡犬傷珍。”
9、《民間常用草藥匯編》:“消食健胃,散寒止咳。治赤白痢疾,水瀉。調經,和血,去瘀生新。外用搗絨可涂敷紅腫和金瘡止血。”
10、《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抗菌,消炎。治胃潰瘍,結膜炎,咽喉腫痛,外耳道炎,小兒高熱驚風。”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吐血:鮮白茅根四兩(白嫩去心),馬蘭頭四兩(連根),湘蓮子四兩,紅棗四兩。先將茅根、馬蘭頭洗凈,同入鍋內濃煎二三次,濾去渣,再加入湘蓮、紅棗入罐內,用文火燉之。晚間臨睡時取食一兩。(《集成良方三百種》)
2、治大便下血:馬蘭、荔枝草各30g。煎服。
3、治紫癜癥:馬蘭、地錦草各15g。煎服。(2-3方出自《安徽中草藥》)
4、治打傷出血:竹節草、旱蓮草、松香、皂子葉(即柜子葉,冬用皮)。為末,搽入刀口。(《摘玄方》)
5、治傳染性肝炎:雞兒腸鮮全草30g,酢漿草、地耳草、兗州卷柏各鮮全草15-30g。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6、治小兒熱痢:魚鰍串6g,仙鶴草9g,馬鞭草9g,木通6g,紫蘇6g,鐵燈草6g。煎水服。(《貴陽民間藥草》)
7、治小便淋痛:鮮馬蘭30-60g,金絲草30g,土丁桂、胖大海各15g。水煎服。(《福建藥物志》)
8、治咽喉腫痛:馬蘭根、水芹菜根各30g。加白糖少許,搗爛取汁服,連服3-4次。(《浙江藥用植物志》)
9、治口腔炎:海金沙全草、雞兒腸各30g。水煎服。(《福建中草藥處方》)
10、治急性結合膜炎:馬蘭鮮嫩葉60g。搗爛,拌茶油少許同服。(《常用青草藥選編》)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鮮用或曬干。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根莖呈細長圓柱形,著生多數淺棕黃色細根和須根。莖圓柱形,直徑2-3mm,表面黃綠色,有細縱紋,質脆,易折斷,斷面中央有白色髓。葉互生,葉片皺縮卷曲,多已碎落,完整者展平后呈倒卵形、橢圓形或披針形,被短毛,有的于枝頂可見頭狀花序,花淡紫色或已結果。瘦果倒卵狀長圓形、扁平,有毛。氣微,味淡微澀。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259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