鏵頭草,中藥名。為堇菜科植物戟葉堇菜ViolabetonicifoliaSmith的全草。具有清熱解毒,散瘀消腫之功效。用于瘡瘍腫毒,喉痛,乳癰,腸癰,黃疸,目赤腫痛,跌打損傷,刀傷出血。
中文名稱
鏵頭草別名
箭頭草、地黃瓜、青地黃瓜、犁口草、犁頭草、鬼打傘、犁鏵草、耗子核桃、虎察阿墨、應菜黃、烙鐵草、野半夏。性味歸經
微苦、辛,寒。歸肝、胃經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解毒,散瘀消腫。主治 用于瘡瘍腫毒,喉痛,乳癰,腸癰,黃疸,目赤腫痛,跌打損傷,刀傷出血。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鮮品30~60g;或搗汁。外用:適量,搗敷。注意事項 孕婦慎服。藥理作用1、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甲型鏈球菌、綠膿桿菌、變形桿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痢疾桿菌均有抑制作用。
2、促進白細胞吞噬細菌的作用很強。~
相關論述1、《本草省常》:“止痛散血,消一切腫毒。”
2、《草本便方》:“直攻命門停滯精,月瘕脹滿能消散,刀刃斧傷涂即清。”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癰瘡腫毒:鏵頭草、紅藤煎湯服或鏵頭草、芙蓉葉各適量搗爛外敷。
2、腸癰初起:鏵頭草、紅藤、蛇倒退、敗醬草各15g,水煎服。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全草,洗凈,除去雜質,鮮用或曬干。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多皺縮成團。主根較粗短。葉叢生,灰綠或枯綠色,具長柄。葉片濕潤展平后,葉片箭頭狀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基部稍下延于葉柄,邊緣有淺波狀齒。花柄長于葉,花黃白色,可見紫色條紋。蒴果橢圓形。氣微,味微苦帶粘性。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263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