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木耳,中藥名。為莧科植物血莧IresineherbstiiHook.f.的全草。我國上海、福建、廣東、海南、廣西、云南等地有栽培,栽培者為雌株,不結果實。具有涼血止血,清熱利濕,解毒之功效。常用于吐血,衄血,咳血,便血,崩漏,痢疾,泄瀉,濕熱帶下,癰腫。
中文名稱
紅木耳別名
紅靛、一口紅、漢宮秋、紅葉莧性味歸經
味甘、微苦,性涼。歸肝、大腸經毒性
無毒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涼血止血,清熱利濕,解毒。主治 吐血,衄血,咳血,便血,崩漏,痢疾,泄瀉,濕熱帶下,癰腫。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鮮品30~60g;或搗汁。外用:適量,搗敷。相關論述 1、《全國中草藥匯編》:“清熱解毒,調經止血。主治細菌性痢疾,腸炎,痛經,月經不調,血崩,吐血,衄血,便血。”2、《福建藥物志》:“清熱利濕,涼血消腫。治咳血,尿血,白帶,癰腫。”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吐血,衄血:鮮紅木耳,每次30g,水煎泡烏糖服。(《泉州本草》)
2、治皮膚瘙癢:紅木耳全草或葉,每次60g,合豬肚油燉服。(《泉州本草》)
3、治痢疾:鮮紅木耳葉30g,搗汁,調紅糖服。(《泉州本草》)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四季均可采,洗凈,鮮用或曬干。藥材鑒別
鑒別 全草長可達1m。莖紅色,圓柱形,有分枝,節部膨大。葉具長柄,完整葉片闊卵形至近圓形,長2.5-5cm,先端凹,基部截形,鮮時紫紅色,葉脈色淡,側脈拱形;有些葉片呈綠色或暗綠色,有黃色的葉脈,干后呈枯綠色。圓錐花序腋生或頂生,花極小,白色或淡黃色,常已脫落。藥材性狀 全草長可達1m。莖紅色,圓柱形,有分枝,節部膨大。葉具長柄,完整葉片闊卵形至近圓形,長2.5-5cm,先端凹,基部截形,鮮時紫紅色,葉脈色淡,側脈拱形;有些葉片呈綠色或暗綠色,有黃色的葉脈,干后呈枯綠色。圓錐花序腋生或頂生,花極小,白色或淡黃色,常已脫落。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276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