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中藥名。為無患子科植物荔枝(LitchichinensisSonn.)的果實。原產于中國南部,是亞熱帶果樹,常綠喬木,高約10米。果皮有鱗斑狀突起,鮮紅,紫紅。果肉產鮮時半透明凝脂狀,味香美,但不耐儲藏。荔枝味甘、酸、性溫,入心、脾、肝經。是頑固性呃逆及五更瀉者的食療佳品,同時有補腦健身,開胃益脾,有促進食欲之功效。主治病后體虛、津傷口渴、脾虛泄瀉、呃逆、食少、瘰疬、疔腫、外傷出血。
中文名稱
荔枝別名
丹荔、麗枝、離枝、火山荔、勒荔、荔支、荔果性味歸經
甘、酸,溫。脾、肝經毒性
無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功效作用
功能 養血健脾,行氣消腫。主治 病后體虛,津傷口渴,脾虛泄瀉,呃逆,食少,瘰疬,疔腫,外傷出血。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10枚;燒存性研末;或浸酒。外用:適量,搗爛敷;或燒存性研末撒。注意事項1、陰虛火旺者慎服。
2、荔枝不宜多食,若連續、大量地食用鮮荔枝會產生頭暈、心慌、臉色蒼白、饑餓感、出冷汗、惡心、手足無力等癥,嚴重者還可出現眩暈、抽搐、呼吸不規則甚至突然昏迷、脈搏細弱、類近低血糖癥狀,醫學上稱為荔枝急性中毒,即荔枝病。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藥膳食療:
大米荔枝粥:
功效:壯陽益氣,適用于脾虛泄瀉、產后水腫患者食用。五更泄瀉患者服用此粥更有效。
原材料:荔枝干30g,大米10g。
做法:將荔枝去皮備用,將大米洗凈,和荔枝同時入鍋熬煮成粥。
用法:空腹分2次服食。
相關配伍1、治呃逆不止:荔枝七個,連皮核燒存性,為末,白湯調下。(《醫方摘要》)
3、治疔瘡惡腫:荔枝肉、白梅各三個。搗作餅子,貼于瘡上,(《濟生秘覽》)
4、治風火牙痛:大荔枝一個,剔開,填鹽滿殼,煅研,搽之。(《孫天仁集效方》)
5、止外傷出血,并防止瘡口感染潰爛,得以迅速愈合:荔枝曬干研末(浸童便曬更佳)備用。每用取末摻患處。(《泉州本草》)
6、治老人五更瀉:荔枝干,每次五粒,春米一把,合煮粥食,連服三次;酌加山藥或蓮子同煮更佳。(《泉州本草》)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6-7月果實成熟時采摘,鮮用或曬干備用。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278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