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筋草,中藥名。為禾本科植物牛筋草Eleusineindica(L.)Gaertn.的根或全草。分布幾遍全國。具有清熱利濕,涼血解毒之功效。常用于傷暑發熱,小兒驚風,乙腦,流腦,黃疸,淋證,小便不利,痢疾,便血,瘡瘍腫痛,跌打損傷。
中文名稱
牛筋草別名
千金草、千千踏、忝仔草、千人拔、牛頓草、鴨腳草、粟仔越、野雞爪、粟牛茄草、蟋蟀草、扁草、水牯草、油葫蘆草、千斤草、尺盆草、路邊草、稷子草、鵝掌草、野鴨腳粟、老驢草、百夜草性味歸經
味甘、淡,性涼。歸肝經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利濕,涼血解毒。主治 用于傷暑發熱,小兒驚風,乙腦,流腦,黃疸,淋證,小便不利,痢疾,便血,瘡瘍腫痛,跌打損傷。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鮮品30-90g。藥理作用 煎劑對乙腦病毒有抑制作用。相關論述1、《百草鏡》:“入肝經。”
2、《上海常用中草藥》:“甘,平。”
3、《青島中草藥手冊》:“清熱祛風,除濕利水。主治肝炎,消化不良,外傷出血,風濕性關節炎,預防流行性乙型腦炎,蕁麻疹。”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高熱,抽筋神昏:鮮牛筋草120g。水3碗,燉1碗,食鹽少許,12h內服盡。(《閩東本草》)
2、治乙型腦炎:牛筋草30g,大青葉9g,鮮蘆根15g。煎水取汁,日服1次,連服3-5d為1療程。(《湖北中草藥志》)
3、治濕熱黃疸:鮮(牛筋)草60g,山芝麻30g。水煎服。(江西《草藥手冊》)
4、治淋濁:牛筋草、金絲草、狗尾草各15g。水煎服。
5、治痢疾:鮮牛筋草60-90g,三葉鬼針草45g。水煎服。(4-5方出自《福建藥物志》)
6、治風濕性關節炎:牛筋草30g,當歸9g,威靈仙9g。水煎服。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8-9月采挖,去或不去莖葉,洗凈,鮮用或曬干。炮制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搶水洗凈,干燥,切長段。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一、藥材性狀
根呈須狀,黃棕色,直徑0.5-1mm。莖呈扁圓柱形,淡灰綠色,有縱棱,節明顯,節間長4-8mm,直徑1-4mm。葉線形,長達15cm,葉脈平行條狀。穗狀花序數個呈指狀排列于莖頂端,常為3個,氣微,味淡。
二、飲片性狀
為根、莖、葉、花的混合段狀。須根細而密,莖扁,葉扁平暗綠色。穗狀花序,多已脫落。氣微,味甘淡。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279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