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茸,中藥名。為鹿科動物糜鹿(ElaphurusdavidianusMilne-Edwards)的帶有茸毛的幼角。每年1-2月和5-6月2次采收,鋸取未骨化的幼角,洗凈,晾干。食物主要為草及水生植物。本種屬我國特產種,清代已飼養于北京南苑,無野生,后被運至英國,我國絕跡。80年代末期由英國政府歸還于我國,現飼養于北京和江蘇兩地,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以草和水生植物為食。每年兩次換角,夏角6-7月生長,11-12月脫落,此后生出1對冬角,翌年3月后落角。味甘,性溫。歸腎經。具有補腎陽、益精血、強筋骨、壯腰膝的功效。主治虛勞羸瘦、精血不足、陽痿、不孕、腰膝酸軟、筋骨疼痛等病證。
中文名稱
麋茸性味歸經
甘,溫。腎經毒性
無毒藥材分類
動物聲明
本詞條僅用于中醫藥知識的科普,對于任何形式的野生動物和野生植物的使用均須遵守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保存方法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補腎陽,益精血,強筋骨,壯腰膝。主治 虛勞羸瘦,精血不足,陽痿,不孕,腰膝酸軟,筋骨疼痛等病證。用法用量 內服:入丸、散,或浸酒,熬膏,3-6g。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腎經虛,腰不能轉側:麋茸一兩(酥炙黃,燎去毛),茴香半兩(炒香),兔絲子(酒浸曝干,用紙條子同碾取末)一兩。上為末,以羊腎一對,清酒煮爛去膜,研如泥,和丸如梧子大,陰干,如腎膏少,入酒糊佐之。每服三、五十九,溫酒、鹽湯下。(《本事方》麋茸丸)
2、治老人骨髓虛竭,補益:麋茸五兩(去毛,涂酥炙微黃,為末)。以清酒二升,于銀鍋中慢火熬成膠,盛瓷器中。每服半匙,溫水調下,空心食前服。(《經驗方》麋茸煎)
3、補養氣血,令人有子:熟干地黃(洗,焙)、當歸(洗,焙)、麋茸(酥炙,為末)各等分。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或溫酒下,空心食前服。(《楊氏家藏方》麋茸萬病丸)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每年1-2月和5-6月2次采收,鋸取未骨化的幼角,洗凈,晾干。保存方法
應放在透風陰涼干燥處或放在石灰甏內,防潮防蛀。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藥材性狀:性狀鑒別,幼角為二叉分歧,后枝長而直。表面具茸毛。鋸口外圍無骨質,中間有細孔。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292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