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木香,中藥名。為五味子科植物長梗南五味子KadsuralongipedunculataFinetetGagn.的根或根皮。分布于長江流域以南各地。具有理氣止痛,祛風通絡,活血消腫之功效。常用于胃痛,腹痛,風濕痹痛,痛經,月經不調,產后腹痛,咽喉腫痛,痔瘡,無名腫毒,跌打損傷。
中文名稱
紅木香別名
紫金皮、金谷香、緊骨香、木臘、廣福藤、內風消、冷飯包、大活血、小血藤、大紅袍、內紅消、小鉆、鉆骨風、紫金藤、香藤根、過山龍。性味歸經
味辛、苦,性溫。歸脾、胃、肝經毒性
無毒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理氣止痛,祛風通絡,活血消腫。
主治胃痛,腹痛,風濕痹痛,痛經,月經不調,產后腹痛,咽喉腫痛,痔瘡,無名腫毒,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或研末,1-1.5g。外用:適量,煎湯洗;或研粉調敷。
注意事項孕婦慎用。
藥理作用1、抗胃潰瘍作用。
2、鎮靜作用。
3、鎮痛和抗炎作用。
4、鎮咳祛痰作用。
5、抗菌作用。
相關論述1、汪連仕《采藥書》:“入膏用,行血散氣。”2、《綱目拾遺》:“治風氣痛,傷力,跌撲損傷,胃氣疼痛,食積,痧脹等癥,俱酒煎服。”3、《全國中草藥匯編》:“主治潰瘍病,胃腸炎,中暑腹痛,月經不調,風濕性關節炎,跌打損傷。”詞條圖冊更多圖冊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1、治病毒性肝炎。
2、治療燒傷。
相關配伍1、治胃、十二指腸潰瘍:南五味子根研末。每日6-9g,開水沖服。(《全國中草藥匯編》)
2、治急性胃炎,小兒消化不良,胃痛:南五味子根皮1000g,救必應二層皮750g,樟樹皮500g,香附250g。共制成丸劑。成人每次3-4.5g,小兒1.5-3g,每日3-4次,溫開水送服。(《全國中草藥匯編》)
3、治婦人榮衛不和,心腹刺痛,胸膈脹滿,不進飲食:紫金皮、蒼術、石菖蒲各一兩,香附子二兩,人參半兩,木香三錢。上為末,米糊丸如梧子大。食后姜湯吞下三十丸。(《證治準繩》人參紫金丸)
4、治傷損眼胞,青黑紫色腫痛:紫金皮(童便浸7d,曬干)、生地黃各等分。搗爛,茶清調勻敷。(《瘍科選粹》-紫散)
5、治雷頭風腫痛:紫金皮、獨活、赤芍、白芷、菖蒲、蔥頭各適量。煎濃如膏調敷。(《綱目拾遺》)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立冬前后采挖,去凈殘莖、細根及泥土,曬干。或剝取根皮,曬干。
炮制方法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略浸,洗凈,撈出,悶潤至透,根切薄片,根皮切絲或厚片,干燥。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1、藥材性狀
根圓柱形,常不規則彎曲,長10-50cm或更長,直徑10-50cm或更長,直徑1-2.5cm,表面灰棕色至棕紫色,略粗糙,有細縱皺紋及橫裂溝,并有殘斷支根和支根痕。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粗纖維性,皮部與木部易分離,皮部寬厚,棕色,木部淺棕色,密布導管小孔。氣微香而特異,味苦、辛。
根皮為卷筒狀或不規則的塊片,厚1-4mm。外表面栓皮大都脫落而露出紫色內皮。內表面暗棕色至灰棕色,質堅而脆。
2、飲片性狀
根為類圓形薄片,表面皮部紫色,約占木部的1/3,木部赤褐色,周邊可見導管小點。根皮呈絲狀或片狀,外表面紫色,粗糙,內表面暗棕色至灰棕色,切面顯纖維性。質堅脆。氣香,味苦。·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295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