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炭蘚,中藥名。為泥炭蘚科植物泥炭蘚SphagnumpalustreL.[S.obtusifoliumEhrh.;S.cymbifolium(Ehrh.)Hern.]的植物體。泥炭蘚分布于東北、華東、中南和西南等地區(qū)。具有清熱明目,止癢之功效。常用于目生云翳,皮膚病,蟲叮咬瘙癢。
中文名稱
泥炭蘚別名
大泥炭蘚、水蘚、水苔、地毛衣性味歸經(jīng)
味淡、甘,性涼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yīng)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清熱明目,止癢。
主治用于目生云翳,皮膚病,蟲叮咬瘙癢。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2g。外用:適量,搗敷。
注意事項脾胃虛寒者慎用。
化學(xué)成分泥炭蘚含α-胡蘿卜素(α-carotene),β-胡蘿卜素(β-carotene),γ-胡蘿卜素(γ-carotene),β-隱黃質(zhì)(β-cryptoxanthin),葉黃素(lutein),葉黃素環(huán)氧化物(luteinepoxide),玉蜀黍黃質(zhì)(zeaxanthin),玉紅黃質(zhì)(rubixanthin),花藥黃質(zhì)(antheraxanthin),側(cè)金盞花黃質(zhì)(adonixanthin),新黃質(zhì)(neoxanthin),堇黃質(zhì)(violaxanthin),玉米黃質(zhì)(mutatoxanthin),杜鵑花黃質(zhì)(rhodoxanthin)等。
還含菜油甾醇(campe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和β-谷甾醇(β-sitosterol)。 此外,同屬植物中位泥炭蘚含氨基酸,脂肪酸,多糖,木質(zhì)素,泥炭蘚玉紅素(sphagnorubin),泥炭蘚酸(sphagnum acid),泛醌-8(ubiquinone-8),泛醌-10(ubiquinone-10),對羥基苯甲醛(p-hydroxybenzaldehyde),對羥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 白齒泥炭蘚含酚類(phenol)0.007%,單糖(monosaccharide)1.05%,二糖(disaccharide)0.75%,灰分(ash)0.086%,木質(zhì)素(lignin)14.3%,纖維素(cellulose)17.64%,半纖維素(hemicellulose)22.2%,蛋白質(zhì)(protein),淀粉(starch),以及微量元素鈣、鉀、氮、鎂、磷、硫、鈉、鐵、鋁、錳、硅等。
粗葉泥炭蘚含α-胡蘿卜素,β-胡蘿卜素,γ-胡蘿卜素,β-隱黃質(zhì),葉黃素,葉黃素環(huán)氧化物,玉蜀黍黃質(zhì),玉紅黃質(zhì),花藥黃質(zhì),側(cè)金盞花黃質(zhì),新黃質(zhì),堇黃質(zhì),玉米黃質(zhì),杜鵑花黃質(zhì)等。
還含鈉、鉀、鈣、鎂、鉛、磷、鐵等微量元素,以及蔗糖(sucrose),果糖(fructose),阿拉伯糖(arabinose),麥芽糖(maltose),葡萄糖(glucose),丙氨酸(alanine),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谷氨酸(glutamic acid),枸櫞酸(citric acid),蘋果酸(malic acid),甘醇酸(glycolic acid),琥珀酸(succinic acid)。
相關(guān)論述《浙江藥用植物志》:“消毒后可作紗布的代用品和外科上的吸收劑。”
臨床應(yīng)用
相關(guān)配伍1、治目赤腫痛:海花草適量,水煎熏洗。
2、治角膜白斑:海花草、地錢各10g,牛毛氈20g,水煎內(nèi)服又外洗。
附注泥炭蘚科尚有下列品種入藥,功效與泥炭蘚相同。
(1)中位泥炭蘚SphagnummagellanicumBrid.[S.mediumLimpr.]分布于東北、中南和西南等地區(qū)。
(2)白齒泥炭蘚S.girgensohniiRuss.分布于黑龍江、臺灣、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3)粗葉泥炭蘚S.squarrosumPers.分布于黑龍江、遼寧、內(nèi)蒙古、四川、云南等地。
(4)暖地泥炭蘚S.junghuhnianumDoz.etMolk.分布于中南、西南等地區(qū)。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四季均可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本品呈纏繞的團(tuán)狀,黃綠色或黃白色。濕潤展平后,莖長10-15cm,有4-5條叢生的分枝,莖生葉舌形,長1.5-1.7mm,枝生葉瓢狀卵形,較莖生葉稍大。孢子黃色。氣微,味淡。
我愛中藥網(wǎng),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297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