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尾,中藥名。為天南星科植物麒麟葉Epipremnumpinnatum(L.)Engl.[PothospinnataL.;RhaphidophorapinnataSchott]的莖葉或根。分布于臺灣、廣東、海南、廣西、云南等地。具有清熱涼血,活血散瘀,解毒消腫之功效。常用于感冒發(fā)熱,鼻衄,目赤腫痛,百日咳,跌打損傷,骨折,風濕痹痛,痰火瘰疬,癰癤,毒蛇咬傷。
中文名稱
麒麟尾別名
獅尾草、篷萊蕉、龜背竹、羽葉藤、過山標、上樹百足、上樹蜈蚣、萬丈深、青竹標、蛇包谷、大塔旗、爬墻風、搭壁麒麟、英雄草、攀地蜈蚣、牛膝、大望。性味歸經(jīng)
味苦、微辛,性平。歸肝、肺經(jīng)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功效作用
功能清熱涼血,活血散瘀,解毒消腫。
主治用于感冒發(fā)熱,鼻衄,目赤腫痛,百日咳,跌打損傷,骨折,風濕痹痛,痰火瘰疬,癰癤,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鮮品30-60g;或燉肉服。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或研粉撒。
注意事項孕婦禁用。
藥理作用治療跌打損傷腫痛,風濕性關節(jié)炎,外傷出血和小兒營養(yǎng)不良等。
相關論述1.《梧州草藥及常見病多發(fā)病處方選》:“清肝涼血,消腫解毒。治目赤腫痛,鼻衄;外用治癰疽瘡癤,陰囊紅腫,乳瘡。”2.《廣西植物名錄》:“根、藤活血散瘀,清熱利濕,消腫止痛。治跌打,骨折,蛇傷,癰癤,百日咳,目痛,鼻衄等。”詞條圖冊更多圖冊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風濕痹痛,跌打損傷:(麒麟尾)全株9-15g,水煎或燉豬骨服;或浸酒內(nèi)服外搽。(《廣西本草選編》)
2、治跌打損傷:萬丈深15-30g,泡酒500g。每次服18g。
3、治骨折:萬丈深適量,小雞1只。共捶爛包患處。(2-3方出自《貴州草藥》)
4、治外傷出血:(麒麟尾)根研粉,撒布患處。(《廣西本草選編》)
5、治干瘦:萬丈深6-9g。以砂糖為引,蒸服。(《貴州草藥》)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割,切段曬干。
我愛中藥網(wǎng),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301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