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望子,中藥名。為豆科酸豆屬植物酸豆TamarindusindicaL.,以果實入藥。分布于福建、臺灣、廣西、廣東、四川、云南等省區。具有清熱解暑,消食化積的功效。主治中暑,食欲不振,小兒疳積,妊娠嘔吐,便秘。
中文名稱
羅望子別名
都桷子、酸角、酸豆、羅晃子、通血圖性味歸經
性甘、酸,味涼毒性
無毒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解暑,消食化積。主治 中暑,食欲不振,小兒疳積,妊娠嘔吐,便秘。用法用量 用量15-30g。注意事項 本品用量過多,過久可引起咳嗽,矯正藥為大棗、砂糖。藥理作用 具有助消化、除腹脹、減輕咽喉疼痛作用。生果肉具有輕瀉作用。種子外皮治療痢疾,煎劑治療膿瘍。葉煎劑有抗菌作用。相關論述《注醫典》:“具有清理大腸,退熱退燒,降逆止吐,清熱止渴的作用。主治大便干燥,發熱發燒,惡心嘔吐,胃熱口渴。”
《白色宮殿》:“具有清除過盛的膽液質,清熱補胃,止渴止吐的作用。主治膽液質過盛引起的大便干結,胃熱口渴,惡心嘔吐。”
《拜地依藥書》:“具有清除全身多余的膽液質,清理大腸,清熱增食,清熱補胃,止吐止渴,除暑解毒,安神除慌,消降黃疸,祛風止癢,消炎愈創的作用。主治全身性膽液質增多,腸道不暢,大便干結,胃熱納差,胃脘灼熱,惡心嘔吐,口干煩渴,中暑昏倒,心悸心慌,面目黃疸,皮膚瘙癢,口腔潰瘍等。”
《藥物之園》:“具有清熱強心、補胃,消除膽液質性惡心嘔吐,清熱降壓,安神除慌,祛風止癢,消除霍亂、白喉、口腔潰瘍的作用。主治熱性心虛、胃虛,膽液質性惡心嘔吐,血壓升高,心悸心慌,皮膚瘙癢,霍亂,白喉,口腔潰瘍。”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全身性膽液質增多,腸道不暢,大便干結,胃熱納差,胃脘的熱,惡心,嘔吐,口干煩渴昏倒,心悸心慌,面目黃疸:取適量羅望子,泡入開水中,溶化出藥味,內服。(《拜地藥書》)
2.治皮膚搔癢:取適量羅望子,前湯內服。(《拜地藥書》)
3.治口腔潰瘍:取適量羅望子,浸泡在開水中,待涼后漱口。(《拜地藥書》)
4.治熱性心虛,胃虛,膽液質性惡心嘔吐,血壓升高,心悸心慌,皮膚瘙癢,霍亂:取適量羅望子,泡入適量的開水中,溶化出藥味,內服。(《藥物之園》)
5.治白喉,口腔潰瘍:取適量羅望子浸泡在開水中,待涼后漱口。
現代研究 羅望子是一種有益健康、并可食用的果實。也可作為溫和的瀉藥。成熟的果莢中有可口的酸性果肉,可增加印度咖喱粉和某些辣甜味料、馬來西亞沙嗲、加勒比海甜食及清涼飲料的風味。樹皮可治氣喘,種子可治腹瀉,花可降血壓;種子的果膠還可作果醬。羅望子湯用于治療感冒、食欲不振、惡心、妊娠嘔吐和便秘。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春季采摘,除去種子,曬干備用。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果實為不開莢果,類長圓形,稍扁,長3-6cm,微彎曲,外果皮棕褐色,稍堅脆;中果皮棕黃色或棕黑色,較厚,味酸,外側有數條纖維狀筋脈;內果皮革質狀。種子呈類圓形,長7-14mm,寬6-11mm,較扁,表面呈紅棕色,光滑,有光澤,稍具指紋樣紋理,壓扁,兩側各具一近圓形瘢痕,臍點呈圓點狀,微凹入,合點亦為點狀而微突,位于臍點對側,子葉白色,氣芳香,味酸甜。加糖壓制品呈較堅實塊狀物,如挑選可分出完整者,形如蠶豆,具2-4枚種子。氣特異,強酸性,葉甜。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307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