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棘,中藥名。為豆科植物馬棘IndigoferapseudotinctoriaMatsum.的根或地上部分。分布于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具有清熱解表,散瘀消積的功效。主治風熱感冒,肺熱咳嗽,燒燙傷,疔瘡,毒蛇咬傷,瘰疬,跌打損傷,食積腹脹。
中文名稱
馬棘別名
野槐樹、山皂角、鐵皂角、山綠豆、一味藥、紫花料梢、野綠豆、馬料梢、夜閉草、綠豆柴、苦處喜、豆瓣木性味歸經
味苦、澀,性平毒性
無毒《四川中藥志》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解表,散瘀消積。主治 風熱感冒,肺熱咳嗽,燒燙傷,疔瘡,毒蛇咬傷,瘰疬,跌打損傷,食積腹脹。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20-3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干品或炒炭存性研末,調敷。相關論述《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性溫,味苦、澀,無毒。”
《湖南藥物志》:“味澀,葉微苦。”
《彝藥志》:“性寒,味苦。”
《浙江藥用植物志》:“苦、澀,平。”
《民間常用草藥匯編》:“利水消脹。”
《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治癢子,小兒食積飽脹,涼寒咳嗽,食停及痔瘡。”
《天目山藥用植物志》:“治瘰疬,寒咳,小兒食積,痔瘡。”
《湖南藥物志》:“散結消瘀,平喘,消積。治跌打損傷。”
《浙江藥用植物志》:“清熱解毒。主治扁桃體炎、瘧疾、疔瘡癰腫。”
《彝藥志》:“活血祛瘀,消腫散結。治風熱感冒,肺炎高熱,扁桃體炎,頸淋巴結核,疔瘡,毒蛇咬傷,燒燙傷。”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風熱感冒:苦處喜20-30g,水煎服。《彝藥志》)
2.治肺炎高熱:苦處喜20-30g,臭靈丹20g,生石膏25g,野韭菜根15g,土黃柏20g,黃連15g。水煎服。《彝藥志》)
3.治燒燙傷:苦處喜鮮品適量,搗爛外敷,或搗汁外搽,也可用干品研末,調陳醋搽患處。(《彝藥志》)
4.治癢子初起,結核硬塊:一味藥15-30g,配馬桑根、何首烏燉豬肉服。(《四川中藥志》1960年)
5.治跌打損傷:馬棘葉搗爛,敷患處。又方:(馬棘)莖30g,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6.治食積:馬棘根15g。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7.治哮喘:馬棘鮮根60g。煮瘦豬肉食。(《湖南藥物志》)
8.治疔瘡:馬棘鮮根(去黑皮)煎服。并用鮮根洗凈,加白糖搗爛敷患處。《天目山藥用植物志》)
9.治毒蛇咬傷:馬棘鮮根磨汁涂敷。(《天目山藥用植物志》)
10.治瘧疾:馬棘根內皮研粉。每次1.5-3g,發作前2h開水送服,連服2-3次。(《浙江藥用植物志》)
附注 《中藥大辭典》記載:同屬植物浙江木藍I.parkesiiCraib的藥效與馬棘相同,浙江木藍又稱廣東木藍,生于疏林下或灌叢中,在我省北部地區及浙江、廣西有分布。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在播種后的第2年8-9月收獲,選晴天,離地面10cm處,割下地上部分,曬干即成,以后可每年收割1次。其根宜在秋后采收,切段,曬干或鮮用。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310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