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裙帶根,中藥名。為石蒜科植物文殊蘭CrinumasiaticumL.var.sinicum(Roxb.exHerb.)Baker的鱗莖。布于福建、臺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具有清熱解毒,散瘀止痛的功效。主治癰疽瘡腫,疥癬,乳癰,喉痛,牙痛,風濕關節痛,跌打損傷,骨折,毒蛇咬傷。
中文名稱
羅裙帶根別名
開喉箭、扁擔七、千層皮性味歸經
味苦、辛,性涼。入肺、肝二經毒性
有毒(《四川中藥志》1979年版)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功效作用
功能清熱解毒,散瘀止痛。
主治癰疽瘡腫,疥癬,乳癰,喉痛,牙痛,風濕關節痛,跌打損傷,骨折,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搗敷;或絞汁涂。內服:煎湯,3-9g;或入散劑。
注意事項內服宜慎。
藥理作用擬膽堿樣作用。
相關論述《江西草藥》:“性平,味苦。”
《貴州草藥》:“性溫,味辛微麻。”
《全國中草藥匯編》:“辛,涼,有小毒。”
《四川中藥志》1979年版:“辛、苦,涼,有毒。”
《湖南藥物志》:“治喉痛。”
《江西草藥》:“活血通絡,消腫解毒。治跌打損傷,牙痛,喉痛。”
《貴州草藥》:“逐瘀,生新。治風濕關節痛,癰疽,無名腫毒,癬。”
《廣西民族藥簡編》:“鮮莖加鹽搗爛敷患處,治瘡疥(瑤)。鱗莖、葉搗爛拌酒糟煨熱敷患處,治鶴膝風;搗爛炒熱敷患處,治甲狀腺機能亢進(壯)”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腫瘍:取臺灣文殊蘭白色莖之下部,烤熱后貼于患部。(《臺灣先住民之藥用植物》)
2.治無名腫毒:生扁擔葉鱗莖適量。搗汁,搽患處。(《貴州草藥》)
3.治橫痃:取文殊蘭根1株,紅糖15g。共搗爛,烤溫外敷。日換1次。(《福建民間草藥》)
4.治癬:生扁擔葉鱗莖磨醋,搽患處。(《貴州草藥》)
5.治乳部疾患:臺灣文殊蘭莖,搗爛,敷于患部,并以布包扎。(《臺灣先住民之藥用植物》)
6.治喉痛:文殊蘭根3-9g。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7.治牙痛:鮮文殊蘭莖1小片。置牙痛處,咬含15min左右。(《江西草藥》)
8.治跌打損傷:文殊蘭莖適量。曬干研末,每次3-15g,水酒送服。另用鮮文殊蘭莖適量,甜酒少許,搗爛外敷。(《江西草藥》)
9.治痰熱咳嗽:羅裙帶根去皮切片,同豬肺煲食。(《廣西藥用植物圖志》)
現代研究鱗莖含石蒜堿、多花水仙堿。多花水仙堿對蛙心、貓血壓、豚鼠小腸及神經肌肉等有擬膽堿樣作用。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全年均可采,洗凈,鮮用或切片曬干。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311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