竻慈姑,中藥名。為天南星科植物刺芋Lasiaspinosa(L.)Thwai.的根莖或全草。分布于臺灣、廣東、海南、廣西、云南等地。具有清熱利濕,解毒消腫,健胃消食之功效。常用于熱病口渴,肺熱咳嗽,小便黃赤,腎炎水腫,白帶,風濕痹痛,跌打腫痛,慢性胃炎,消化不良,小兒頭瘡,胎毒,痄腮,淋巴結結核,癰腫瘡癤,毒蛇咬傷。
中文名稱
竻慈姑別名
天河芋、勒茹茹、水竻鉤、勒蒙、竻芋、竻藕、勒慈茹、勒芋、巧南、野茨茹、山茨茹、水勒芋、有勒慈姑、旱慈姑性味歸經
味苦、辛,性涼。歸心、肺、膀胱經毒性
小毒 《廣西本草選編》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利濕,解毒消腫,健胃消食。主治 熱病口渴,肺熱咳嗽,小便黃赤,腎炎水腫,白帶,風濕痹痛,跌打腫痛,慢性胃炎,消化不良,小兒頭瘡,胎毒,痄腮,淋巴結結核,癰腫瘡癤,毒蛇咬傷。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研末調敷。藥理作用 消炎、祛痰止咳作用。相關論述 《全國中草藥匯編》:“消炎,止痛,消食,健胃。主治慢性胃炎,消化不良,風濕性關節炎,外治毒蛇咬傷,淋巴腺炎,淋巴結結核。”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白帶,痛經,腎炎,小便混濁:(刺芋)全草9-15g。水煎或煲豬骨服。(《廣西本草選編》)
2、治風濕痹痛,跌打損傷:(刺芋)全草9-15g,水煎服;或用(刺芋)全草60g,浸酒500g。內服外搽。(《廣西本草選編》)
3、治癰腫瘡癤,腮腺炎:(刺芋)鮮根莖搗爛外敷。(《廣西本草選編》)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挖取根莖或全草,洗凈,曬干或切碎曬干。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干燥根莖圓柱狀,表皮棕褐色,有隆起結節及銳利的硬刺,節間長約6-7cm。有殘留側根痕及向里卷曲的葉柄基部。藥材多切成斜片狀,斷面灰白色或粉紅色,粉性,有許多棕色小點。味麻辣。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312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