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口箭,中藥名。為百合科植物開口箭TupistrachinensisBaker[T.fargesiiBaill.;T.Watanabei(Hayata)WangetLiang;CampylandrapachynemaWangetTang]及劍葉開口箭TupistraensifoliaWangetTang的根莖。開口箭分布于中南及陜西、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四川、云南等地;劍葉開口箭分布于云南。具有清熱解毒,祛風除濕,散瘀止痛之功效。常用于白喉,咽喉腫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胃痛,癰腫瘡毒,毒蛇、狂犬咬傷。
中文名稱
開口箭別名
巴林麻、心不干、巖芪、大寒藥、萬年攀、竹根七、牛尾七、竹根參、包谷七、巖七、石風丹、搜山虎、小萬年青、開喉劍、老蛇蓮、青龍膽、羅漢七性味歸經
味苦、辛,性寒。歸肺、胃、肝經毒性
有毒《廣西本草選編》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解毒,祛風除濕,散瘀止痛。主治 用于白喉,咽喉腫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胃痛,癰腫瘡毒,毒蛇、狂犬咬傷。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g;研末,0.6-0.9g。外用:適量,搗敷。禁忌 忌吃酸、辣食物。注意事項孕婦禁服。
《陜西中草藥》:“禁忌煙及辣椒、醋或酸性食物。”
《全國中草藥匯編》:“孕婦忌服。本品有毒。用至9g有中毒報告,故用量不可過大。中毒時可見頭痛,眩暈。惡心,嘔吐等癥狀。”
相關論述《云南中草藥》:“辛、苦,溫。”
《陜西中草藥》:“味甘,微苦,性寒。”
《廣西本草選編》:“味辛,性涼。有毒。”
《云南中草藥》:“溫中散寒,行氣止痛。主治胃痛,胃潰瘍,跌打。”
《陜西中草藥》:“除風濕,清熱瀉火,鎮痛止血,調經活血,滋陰補虛。主治風濕性關節炎,腰腿疼痛,跌打損傷,勞傷,月經不調,骨蒸勞熱。”《廣西本草選編》:“清熱解毒,散瘀鎮痛。主治咽喉腫痛,扁桃體炎,白喉,暑熱腹痛,毒蛇咬傷,無名腫毒。”
《全國中草藥匯編》:“主治狂犬咬傷,外用治癰癤腫毒。”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風濕關節痛,跌打損傷:開口箭根狀莖磨酒涂。亦可研末酒送服,每次O.6-O.9g,不能過量。(《湖南藥物志》)
2.治胃痛,咽喉腫痛,扁桃體炎:開口箭鮮根狀莖5g。搗爛加溫開水擂汁,在1d內分多次含咽。(《湖南藥物志》)
3.治肝硬化腹水:開口箭根狀莖3g,田基黃、馬鞭草各30g: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4.治胃痛,膽絞痛:心不干鮮根3g,生嚼吃;或干根9g,枳實6g,共研末,分3次開水送服。
5.治流感,感冒,支氣管炎,咳嗽:心不干根9g。煎服,或研末,每服0.6g,開水送服,日服3次。(《紅河中草藥》)
6.治瘡癤腫毒,毒蛇咬傷:開口箭鮮根狀莖搗爛敷或磨酒涂。蛇傷敷傷口周圍。(《湖南藥物志》)
附注 本品有毒,用至9克曾有中毒報告。故用量不可過大。中毒時可見頭痛、眩暈、惡心、嘔吐等癥狀,需立即停藥,及時搶救。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除去葉及須根,洗凈,鮮用或切片曬干。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開口箭根莖扁圓柱形,略扭曲。長10-15cm,直徑約1cm。節明顯,略膨大,節處有芽及膜質鱗片狀葉,節間短。表面黃棕色至黃綠色,有皺紋。斷面淡黃白色,細顆粒狀。氣無,味苦澀。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316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