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丁,中藥名。為菊科植物臺灣萵苣LactucaformosanaMaxim.的干燥根或全草。分布于河北、山西、陜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河南、湖北、四川、貴州等地。具有清熱解毒,祛風濕,活血之功效。常用于疔瘡癰腫,咽喉腫痛,疥癬,痔瘡,蛇咬傷,風濕痹痛,跌打損傷。
中文名稱
苦丁別名
小山蘿卜、龍渣口、叉頭草、蛾子草、大葉蜈蚣草、楊梅蒜、羊奶草、野苦麻、高腳蒲公英、丁蘿卜、雙股金釵、乳漿草、九刀參、八楞麻性味歸經
味苦,性寒。歸心、肝經毒性
小毒(《浙江藥用植物志》)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功效作用
功能清熱解毒,祛風濕,活血。
主治疔瘡癰腫,咽喉腫痛,疥癬,痔瘡,蛇咬傷,風濕痹痛,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或泡酒。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
注意事項脾胃虛寒者、孕婦禁用。
相關論述1、《草木便方》:“解毒,散熱,清火,利筋骨。治中惡,羊疔,同蕌用。蛇傷起皰,搗涂。”
2、《食物中藥與便方》:“清熱解毒,消腫散結。適用于一切瘡癤癰疽、無名腫毒等各種感染化膿性炎癥。也有用治闌尾炎者。”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指疔:(苦丁)鮮根適量。洗凈搗爛,略加輕粉少許,研勻,涂敷患處,每日換藥2次。(《食物中藥與便方》)
2、治皮膚癬疥:(苦丁)鮮草搗爛,混合豬油,包于紗布內,擦拭患部,每日2-3次。(《食物中藥與便方》)
3、治慢性闌尾炎及闌尾周圍膿腫:臺灣萵苣全草60g,紅花3g,桃仁9g,大血藤30g。黃酒與水合煎服,每日2次。(《食物中藥與便方》)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春、夏間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320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