鰱魚,中藥名。為鯉科動物鰱魚Hypophthalmichthysmolitrix(CuvieretValenciennes)的肉。分布于我國長江、珠江、黃河、黑龍江等水域。具有溫中益氣,利水之功效。常用于久病體虛,水腫。
中文名稱
鰱魚別名
白腳鰱、鰱子、白鰱、洋胖子、白葉性味歸經
味甘,性溫。歸脾、胃經藥材分類
動物聲明
本詞條僅用于中醫藥知識的科普,對于任何形式的野生動物和野生植物的使用均須遵守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保存方法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溫中益氣,利水。主治 久病體虛,水腫。用法用量 內服:煮食,100-250g。注意事項 患痘疹、瘧疾、痢疾、目疾及瘡瘍者慎服。藥理作用 具有利尿、抗氧化作用。相關論述 1、《隨息居飲食譜》:“暖胃,補氣,澤膚。”2、《中國動物藥志》:“利水。主治久病體虛,水腫。”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藥膳食療:
鰱魚頭燉豆腐:
功效:清熱祛淤、暖胃益腦。對貧血、高血壓病、慢性胃炎、眩暈癥感冒、頭痛療效顯著。
原材料:鰱魚頭300g,豆腐250g,水發香菇30g,青蒜100g,黃酒紅醋、麻油、蔥、生姜、蒜、豆瓣辣醬、白糖、植物油、精鹽、味精皆適量。
做法:把鰱魚頭洗凈。豆腐切成厚片。青蒜切成3厘米長的段。蔥、生姜、蒜去皮,切成末。鍋上火,油燒熱,下魚頭略煎,撈出。鍋中留底油下蔥末、生姜末、蒜末、2匙豆瓣醬略炸,下香菇、魚頭、豆腐、黃酒、白糖、精鹽、水,加蓋煮沸,小火燉15分鐘,放味精、紅醋、麻油、青蒜段。
用法:隨餐食用,用量自愿。
相關配伍1、治產后乳少:鰱魚肉200g,切丁,與小米100g,絲瓜丁50g,煮粥服食。(《魚類藥用與美食制作》)
2、治產后血淋:鰱魚肉200g,切片,加人參片5g,當歸1g,川芎3g,西芹片50g,煮羹飲服。(《魚類藥用與美食制作》)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四季均可捕撈,捕得后,除去鱗片及內臟,洗凈,鮮用。保存方法
~宰殺后洗凈,切成塊分裝在塑料袋里放入冷凍室,要吃時拿出解凍。~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本品體長約60cm,體側扁,呈紡錘形,鱗細小,背部及頭的上部灰綠色,體側和腹面銀白色。背鰭和尾鰭與背面同色。其他各鱗色淺,并稍帶黃色。尾深叉狀。鰓耙愈合為一半月形海綿狀過濾器。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324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