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皮,中藥名。為木犀科白蠟樹屬植物苦櫪白蠟樹Fraxinus rhynchophylla Hance、白蠟樹F.chinensis Roxb.、尖葉白蠟樹Fraxinus szaboana Lingelsh.或宿柱白蠟樹F.stylosa Lingelsh.的干燥枝皮或干皮。具有清熱燥濕,收澀止痢,止帶,明目的功效。主治濕熱瀉痢,帶下陰癢,肝熱目赤腫痛,目生翳膜。
中文名稱
秦皮拉丁文名
Fraxini Cortex別名
岑皮、秦白皮、(木尋)木皮、蠟樹皮性味歸經
味苦、澀,性寒;歸肝、膽、大腸經藥材分類
植物醫保類型
醫保(秦皮)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保存方法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清熱燥濕,收澀止痢,止帶,明目。
主治1、濕熱瀉痢,帶下陰癢:本品性苦寒而收澀,功能清熱燥濕、收澀止痢、止帶。
2、肝熱目赤腫痛,目生翳膜:本品清熱之中,能瀉肝火,明目退翳。
用法用量內服:煎服,6-12g。外用:適量,煎洗患處。
注意事項脾胃虛寒者忌用。
化學成分苦櫪白蠟樹樹皮含七葉素、七葉苷等香豆精類及鞣質。白蠟樹樹皮含七葉素、秦皮素。尖葉白蠟樹樹皮含七葉素、七葉苷、秦皮苷等。宿柱白蠟樹樹皮含七葉素、七葉苷、秦皮苷、丁香苷、宿柱白蠟苷。
藥理作用本品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福氏痢疾桿菌、宋內氏痢疾桿菌均有抑制作用;七葉苷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鏈球菌、奈瑟氏雙球菌有抑制作用;秦皮乙素對卡他雙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福氏痢疾桿菌也有抑制作用;所含秦皮乙素、七葉苷及秦皮苷均有抗炎作用;秦皮乙素有鎮靜、鎮咳、祛痰和平喘作用;秦皮苷有利尿、促進尿酸排泄等作用;七葉樹苷亦有鎮靜、祛痰、促進尿酸排泄等作用。
相關論述1、《神農本草經》:“除熱,目中青翳白膜。”
2、《本草綱目》:“稗皮,色清氣寒,味苦性澀,乃是厥陰肝、少陽膽經藥也。故治目病、驚癇,取其平木也;治下痢、崩帶,取其收澀也;又能治男子少精、益精有子,皆取其澀而有補也。”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1、治濕熱瀉痢,里急后重,常配白頭翁、黃連、黃柏等藥用,如白頭翁湯(《傷寒論》);若治濕熱下注之帶下,可配牡丹皮、當歸同用(《本草匯言》)。
2、治肝經郁火所致目赤腫痛、目生翳膜,可單用煎水洗眼;或配梔子、淡竹葉煎服,如秦皮瘍(《外臺秘要》)。若配秦艽、防風等用,可治肝經風熱、目赤生翳,如秦皮湯(《眼科龍木論》)。
相關配伍秦皮配黃連:秦皮能燥濕止痢、清肝明目;黃連大苦大寒,上可瀉心胃肝膽實火,下可燥胃腸積滯之濕熱。二藥配用,清熱燥濕止痢、清肝泄熱明目作用增強。適用于濕熱滯于腸胃之痢疾,肝火上炎之目赤腫痛。
鑒別用藥黃連與秦皮:二者均苦寒而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同治濕熱瀉痢、赤白帶下等。然黃連大苦大寒,為治濕熱郁火之主藥,善清中焦濕熱,瀉心胃實火,并善解熱毒,除用于腸胃濕熱、瀉痢嘔吐外,還可用治熱病神昏、心煩不眠、胃熱煩渴、消谷善饑。秦皮兼澀味,長于止痢、止帶,善治熱毒瀉痢、赤白帶下;又能清肝瀉火,明目退翳,常用治肝經郁火所致的目赤腫痛及目生翳膜。
相關藥品瀉痢寧片。
相關方劑白頭翁湯(《傷寒論》)。
藥膳食療秦皮烏梅湯:
1、功效:清熱利濕、殺蟲,主治滴蟲性陰道炎,癥見帶下黃臭、陰癢。
2、原材料:秦皮12克,烏梅30克。
3、做法:將上述2味藥材加適量水煎煮。去渣取汁,臨服用時加白糖適量調味即可。
4、用法:每日2次,早、晚空腹服。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春、秋二季剝取,干燥。
炮制方法揀去雜質,洗凈,潤透后切塊或切段,曬干。
保存方法
置通風干燥處。
藥材鑒別
鑒別1、取本品,加熱水浸泡,浸出液在日光下可見碧藍色熒光。
2、本品橫切面:木栓層為5-10余列細胞。栓內層為數列多角形厚角細胞。皮層較寬,纖維及石細胞單個散在或成群。中柱鞘部位有石細胞及纖維束組成的環帶,偶有間斷。韌皮部射線寬1-3列細胞;纖維束及少數石細胞成層狀排列,中間貫穿射線,形成“井”字形。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砂晶。
3、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10ml,加熱回流10分鐘,放冷,濾過,取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秦皮甲素對照品、秦皮乙素對照品及秦皮素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2mg的混合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或GF254薄層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甲酸(6:1:0.5)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硅膠GF254板置紫外光燈(254nm)下檢視;硅膠G板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或熒光斑點;硅膠GF254板噴以三氯化鐵試液-鐵氰化鉀試液(1:1)的混合溶液,斑點變為藍色。
藥材性狀1、枝皮:呈卷筒狀或槽狀,長10-60cm,厚1.53mm。外表面灰白色、灰棕色至黑棕色或相間呈斑狀,平坦或稍粗糙,并有灰白色圓點狀皮孔及細斜皺紋,有的具分枝痕。內表面黃白色或棕色,平滑。質硬而脆,斷面纖維性,黃白色。無臭,味苦。
2、干皮:為長條狀塊片,厚3-6mm。外表面灰棕色,有紅棕色圓形或橫長的皮孔及龜裂狀溝紋。質堅硬,斷面纖維性較強。
飲片性狀為半卷筒狀或槽狀的絲片。切面黃白色,纖維性。外表面灰白色、灰褐色或灰黑色,稍粗糙,有淺色圓點狀皮孔;內表面黃白色或棕色,光滑,略有光澤。水浸出液有藍色熒光。氣微,味苦。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325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