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肚,中藥材名。為牛科動物山羊CaprahircusLinnaeus或綿羊OvisariesLinnaeus的胃。具有健脾胃,補虛損的功效。主治脾胃虛弱,虛勞羸瘦,納呆,反胃,自汗盜汗,消渴,尿頻。
中文名稱
羊肚性味歸經
味甘,性溫;歸脾、胃經藥材分類
動物聲明
本詞條僅用于中醫藥知識的科普,對于任何形式的野生動物和野生植物的使用均須遵守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功效作用
功能 健脾胃,補虛損。主治 脾胃虛弱,虛勞羸瘦,納呆,反胃,自汗盜汗,消渴,尿頻。用法用量內服:煮食或煎湯,1個。外用:適量,燒灰調敷。
化學成分山羊或綿羊的胃每100g約含水分84g,蛋白質7.1g,胎肪7.2g,碳水化合物1.2g,灰分0.5g,鈣34mg,磷98mg,鐵1.4mg,硫胺素0.03mg,核黃素0.21mg,煙酸1.8mg,此外,尚含胃蛋白酶、凝乳酶等多種酶類。
藥理作用從離乳前仔羊(綿羊)第四胃粘膜制取的消食素,內含有胃蛋白酶、凝乳酶、胃粘膜素等。本品有蛋白水解作用,凝乳作用,對制止乳幼兒吐奶和促進食欲有明顯作用,并能改善胃分泌功能低下所致的維生素B12缺乏。羊胃尚可用于制取胃泌素和胃蛋白酶。
相關論述1、《千金·食治》:“主胃反,治虛羸,小便數,止虛汗。”
2、《食療本草》:“主補胃病虛損。”
3、《本草蒙筌》:“補虛怯,健脾。”
4、《隨息居飲食譜》:“補胃,益氣,生肌,解渴,耐饑,行水,止汗。”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久病羸瘦,不生肌肉,水氣在脅下,不能食,四肢煩熱:羊胃一枚(切),白術一升(切)。上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九升。服一升,日三。三日盡,更作兩劑乃瘥。忌桃、李、雀肉等。(《外臺》引《張文仲方》羊胃湯)
2、治胃虛消渴:羊肚爛煮,空腹食之。(《綱目》引《古今錄驗方》)
3、治諸中風:羊肚一枚(洗凈),粳米二合,蔥白數莖,豉半合,蜀椒(去目,閉口者,炒出汗)三十粒,生姜二錢半(細切)。上六味拌勻,入羊肚內,爛煮熟,五味調和,空心食之。(《飲膳正要》羊肚羹)
4、治尿床:取羊肚,盛水令滿,線縛兩頭,熟煮,即開。取中水頓服之。(《千金要方》)
5、治項下瘰疬:羊膔胵,燒灰,香油調敷。(《綱目》)
6、治蛇傷手腫:新剝羊肚一個(帶糞),割一口,將手入浸,即時痛止腫消。(《本草備要》)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宰羊時剖腹取胃,洗凈鮮用或冷藏。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341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