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肝,中藥材名。為蟾蜍科動物中華大蟾蜍BufobufogargarizansCantor或黑眶蟾蜍B.melanostictusSchneider的肝臟。具有解毒散結,拔疔消腫的功效。主治癰疽,疔毒,瘡腫,蛇咬傷,麻疹。
中文名稱
蟾蜍肝性味歸經
味辛、苦、甘,性涼藥材分類
動物聲明
本詞條僅用于中醫藥知識的科普,對于任何形式的野生動物和野生植物的使用均須遵守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功效作用
功能 解毒散結,拔疔消腫。主治癰疽,疔毒,瘡腫,蛇咬傷,麻疹。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搗爛敷。內服:煎湯,1-2個。
相關論述1、《醫林纂要·藥性》:“治癰疽疔毒,取其肝敷之,數易亦愈。”
2、《得配本草》:“專治蛇螫,人牙入肉中,痛不可忍,敷之立出。”
3、《隨息居飲食譜》:“凡小兒瘡家疫癘,并宜食之,其肝尤良。”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疔瘡:蟾蜍肝1具,丁香6g,朱砂6g。共研末,敷于患處。(江西《草藥手冊》)
2、治蛇咬傷:鮮癩蛤蟆肝,搗爛外敷傷口處。(《青島中草藥手冊》)
3、治麻疹出不透,或遲遲不能出齊,出后很快消失,發熱不退或增高:癩蛤蟆肝1-2個。水煎服,1-2次即可。(贛州《草醫草藥簡便驗方匯編》)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夏、秋季捕捉,剖腹取肝,洗凈,鮮用或冷藏。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341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