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姜,中藥名。為姜科姜屬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e.干燥根莖的炮制品。具有溫經止血,溫中止痛的功效。主治虛寒出血證、腹痛、腹瀉等。
中文名稱
炮姜拉丁文名
Zingiberis Rhizoma Praeparatum別名
黑姜性味歸經
味苦、澀,性溫;歸脾、肝經藥材分類
植物醫保類型
醫保(炮姜)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保存方法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溫經止血,溫中止痛。
主治1、主治虛寒出血證、腹痛、腹瀉等。
2、西醫診為功能性子宮出血、潰瘍性結腸炎、產后出血等屬脾胃虛寒,脾不統血者。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6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
注意事項孕婦及陰虛有熱者禁服。
化學成分含揮發油、樹脂、淀粉等。
藥理作用1、對血液系統的影響:炮姜能顯著地縮短出血和凝血時間。
2、對消化系統的影響:對應激性及幽門節扎型胃潰瘍、醋酸誘發的胃潰瘍均有抑制作用。
毒理作用炮姜水煎液小鼠灌胃的LD50為1706g(生藥)/kg,而干姜水煎液250g/kg灌胃時也未見小鼠死亡。
相關論述1、《本草正》:陰盛格陽,火不歸原,及陽虛不能攝血而為吐血、下血者,但宜炒熟留性用之,最為止血要藥。
2、《得配本草》:炮姜守而不走,燥脾胃之寒濕,除臍腹之寒痞,暖心氣,溫肝經,能去惡生新,使陽生陰長,故吐衄下血有陰無陽者宜之。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1、治虛寒性吐血、便血,常配人參、黃芪、附子等同用。治沖任虛寒,崩漏下血,可與烏梅、棕櫚同用,如圣散(《證治準繩》)。
2、治脾虛冷瀉不止,配厚樸、附子同用(《世醫得效方》)。若治寒凝脘腹痛,常配高良姜,如二姜丸(《和劑局方》);治產后血虛寒凝,小腹疼痛者,可與當歸、川芎、桃仁等同用,如生化湯(《景岳全書》)。
相關配伍炮姜配蒲黃:炮姜苦溫,守而不走,長于溫經止血;蒲黃既收斂止血,又活血化瘀。二藥合用,止血力增強,具有溫經散寒,化瘀止痛之功。適用于血瘀所致產后惡露不盡或胞衣不下等及脾胃虛寒失于固攝之便血。
鑒別用藥1、炮姜、生姜、干姜、姜炭:生姜具有發散解表,溫中止嘔,溫肺化飲之效,用治風寒感冒,胃寒嘔吐等。干姜性熱而偏燥,以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為主,能守能走,故對中焦寒邪偏盛而兼濕者及寒飲伏肺的咳喘尤為適宜。炮姜辛燥之性不及干姜,但作用緩和持久,故長于溫中止痛,止瀉,溫經止血,用于中焦虛寒性腹痛、腹瀉和虛寒性吐血、便血、血崩等證。姜炭守而不走,功專止血溫經,固澀止血作用強于炮姜,而溫經作用不及炮姜,臨床多用于各種虛寒性出血,且出血較急,出血量較多者。
2、艾葉與炮姜:二藥均苦溫,能溫經止血,用于虛寒性出血證。但炮姜對脾陽虛、脾不統血者為首選藥,還能溫中止痛,用于虛寒性腹痛、腹瀉;艾葉溫經止血暖宮,尤以虛寒性婦科崩漏下血多用,還能止血安胎,用于下焦虛寒或寒客胞宮所致的宮冷不孕、胎漏下血、胎動不安等。
相關藥品固本益腸片、小兒暖臍膏、橘核疝氣丸。
相關方劑甘草炮姜湯(《不知醫必要》)、烏附椒姜湯(《重訂通俗傷寒論》)、二姜丸(《和劑局方》)、陽和湯(《外科全生集》)。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以干姜砂燙至鼓起,表面呈棕褐色,或炒炭至外表色黑,內至棕褐色入藥。
炮制方法取凈砂子置鍋內,用武火炒熱后加入干片或塊,不斷翻動,炒至鼓起,表面顯棕褐色,內部棕黃色時,取出,篩去砂子,放涼。
保存方法
置通風干燥處,防蛀。
藥材鑒別
鑒別1、本品粉末棕褐色。淀粉粒眾多,長卵圓形、三角狀卵形、橢圓形、類圓形或不規則形,直徑5-40μm,臍點點狀,位于較小端,也有呈裂縫狀者,層紋有的明顯。偶見糊化淀粉粒團塊。油細胞和樹脂細胞散于薄壁組織中,內含淡黃色油滴或暗紅棕色物質。纖維成束或散離,先端鈍尖,少數分叉,有的一邊呈波狀或鋸齒狀,直徑15-40μm,壁稍厚,非木化,其斜細紋孔,常可見菲薄的橫隔。梯紋導管、螺紋導管及網紋導管多見,少數為環紋導管,直徑15-70μm。導管或纖維旁有時可見內含暗紅棕色物的管狀細胞,直徑12-20μm。
2、取本品粉末2g,加乙酸乙酯20ml,超聲處理10分鐘,濾過,取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6-姜辣素對照品,加乙酸乙酯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6μl,分別點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60-90℃)-三氯甲烷-乙酸乙酯(2:1: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香草醛硫酸試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藥材性狀本品呈不規則膨脹的塊狀,具指狀分枝。表面棕黑色或棕褐色。質輕泡,斷面邊緣處顯棕黑色,中心棕黃色,細顆粒性,維管束散在。氣香特異,味微辛、辣。
飲片性狀參見藥材性狀。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354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