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耳,中藥名。為菊科蒼耳屬植物蒼耳Xanthium sibiricum Patrin ex Widder[X.strumarium L.]或蒙古蒼耳X.mongolicum Kitag.的全草。具有祛風散熱,除濕解毒的功效。主治感冒,頭風,頭暈,鼻淵,目赤,目翳,風濕痹痛,拘攣麻木,風癩,疔瘡,疥癬,皮膚瘙癢,痔瘡,痢疾。
中文名稱
蒼耳別名
卷耳、地葵、白胡荽、常思、常思菜、羊負來、進賢菜、喝起草、佛耳、野茄、豬耳、癡頭婆、粘粘葵、假矮瓜、白豬母絡、疔瘡草、野落蘇、狗耳朵草、蒼子棵性味歸經
味苦、辛,性微寒;歸肺、脾、肝經毒性
小毒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保存方法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風散熱,除濕解毒。主治感冒,頭風,頭暈,鼻淵,目赤,目翳,風濕痹痛,拘攣麻木,風癩,疔瘡,疥癬,皮膚瘙癢,痔瘡,痢疾。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2g,大劑量30-60g;或搗汁;或熬膏;或入丸、散。外用:搗敷;或燒存性研末調敷;或煎水洗;或熬膏敷。
注意事項內服不宜過量;氣虛血虧者慎服。
1、《千金方》:“不可共豬肉食。”
2、《新修本草》:“忌米泔。”
3、《綱目》:“最忌豬肉及風邪,犯之則遍身發出赤丹。”
4、《本草從新》:“散氣耗血,虛人勿服。”
5、《得配本草》:“忌馬肉。”
化學成分全草含蒼耳苷即β-谷甾醇葡萄糖苷,隱蒼耳內酯,蒼耳內酯,咖啡酸,1,4-二咖啡酰奎寧酸,β-谷甾醇,豆甾醇,二十八醇,β-香樹脂醇等。
藥理作用1、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蒼耳葉浸劑抑制蛙心的興奮傳導,導致心臟阻滯;并能擴張離體兔耳血管;在蛙后肢灌流中,引起血管先擴張后收縮。葉的酊劑對貓靜注可引起短暫的血壓下降,并抑制脊髓反射的興奮性。
2、細胞毒作用:蒼耳的粗提取物及葉黃制菌素(蒼耳素)對小鼠淋巴細胞白血病P388、小鼠白血病L1210細胞株及人支氣管表皮樣瘤NSCL-N6細胞株呈現較高的體外細胞毒活性,而體內細胞毒活性較弱。
3、抗寄生蟲作用:蒼耳葉的50%乙醇提取物在體內外均有抗錐體蟲病活性。
相關論述1、《別錄》:“治膝痛,溪毒。”
2、《藥性論》:“主肝家熱,明目。”
3、《本草拾遺》:“葉挼安舌下,令誕出,去目黃好睡。”
4、《本草蒙筌》:“痔發肛門,煎湯熏妙。”
5、《得配本草》:“治諸風攻腦,頭暈悶絕。”“大風癘疾。”“伏硇砂。”
6、《草木便方》:“發散風濕,清頭目。治牙疼,鼻淵,肢痹痛,癰疽,疔瘍。”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藥膳食療:
蒼耳苡仁粥:
功效:散風除濕。肝炎兼風寒濕痹、四肢攣痛患者宜食用。
原材料:蒼耳子10g,苡仁20g,大米100g,白糖10g。
做法:把蒼耳子、苡仁去雜質、洗凈,大米淘洗干凈。把大米、蒼耳子用紗布包好,苡仁、白糖同放鍋內,加水600毫升。把鍋置武火上燒沸再用文火燉煮45分鐘,取出蒼耳子即成。
用法:每日1次,每次吃粥10g。
相關配伍1、治中風傷寒頭痛,又疔腫困重:生搗蒼耳根葉,和小兒尿絞取汁,冷服一升,日三度。(《食療本草》)
2、治齒風動痛:蒼耳一握,以漿水煮,著鹽含之。(《外臺》)
3、治婦人血風攻腦,頭旋悶絕,忽死到地,不知人事:喝起草嫩心,陰干為末,以常酒服一大錢。(《斗門方》)
4、治目上星翳:鮮蒼耳草,搗爛涂膏藥上,貼太陽穴。
(《浙江民間草藥》)
5、治癩:嫩蒼耳、荷葉各等分。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袖珍方》)
6、治赤白汗斑:蒼耳嫩葉尖和青鹽擂爛。五六月間擦之,五七次。(《摘玄方》)
7、治婦人風瘙隱疹,身癢不止:蒼耳花、葉、子等分。搗細籮為末,每服,以豆淋酒調下二錢。(《圣惠方》)
8、治淋巴結核,無名腫毒:蒼耳全棵適量。切碎,用水煮,去渣,將水再熬,直至熬成黑膏。將膏涂布上,貼患處,每7日換1次。(《河南中草藥手冊》)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5-7月割取全草,切段曬干或鮮用。
保存方法
貯干燥容器內,置通風干燥處,防霉。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359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