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草,中藥名。為茜草科植物茜草Rubia cordifolia L.的根和根莖。具有涼血化瘀,止血通經的功效。主治血熱妄行的出血證及血瘀經閉,跌打損傷,風濕痹痛等。
中文名稱
茜草拉丁文名
Rubiae Radix Et Rhizoma別名
茹盧本、茅搜、藘茹、茜根、蒨草、地血、牛蔓、蘆茹、血見愁、過山龍、地蘇木、活血丹、紅龍須根、沙茜秧根、五爪龍、滿江紅、九龍根、紅棵子根、拉拉秧子根、小活血龍、土丹參、四方紅根子、紅茜根、入骨丹門
被子植物門綱
雙子葉植物綱目
茜草目科
茜草科屬
茜草屬種
茜草性味歸經
味苦,性寒;歸肝經藥材分類
植物飲片名稱
茜草、茜草炭、酒茜草醫保類型
醫保(茜草、茜草炭)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保存方法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涼血化瘀,止血通經。
主治主要用于血熱妄行的出血證及血瘀經閉,跌打損傷,風濕痹痛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或入丸、散;或浸酒。
禁忌臨證運用禁忌:
1、脾胃虛寒,陰虛火旺,精衰血少者忌用。
2、無瘀滯者慎用。
3、患者雖見血證,若有泄瀉,飲食不進癥者勿服。
4、氣虛不攝血及脾寒者勿用。
5、精虛血少,脾虛胃弱,陰虛火勝者禁用。
6、無瘀滯及血虛發熱者忌用。
注意事項少數患者服藥后有惡心、嘔吐及輕度血壓升高反應。
化學成分根含多種羥基蒽醌衍生物,如茜草素、異茜草素、羥基茜草素、偽羥基茜草素、茜草酸、茜草甙、大黃素甲醚等,又分離得升白活性成分茜草萘酸甙Ⅰ及Ⅱ,其甙元為茜草萘酸。
藥理作用1、對血液系統的影響:有明顯的促進血液凝固作用,表現為復鈣時間、凝血酶原時間及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時間縮短。
2、對免疫系統的影響:茜草的粗提取物具有升高白細胞作用。
3、對呼吸系統的影響:煎劑有明顯的鎮咳和祛痰作用。
4、抗菌作用:水提取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流感桿菌和部分皮膚真菌有一定抑制作用。
5、解熱鎮痛作用:莤草醇提取物明顯提高小鼠的痛閾值,并降低傷寒菌苗所致發熱家兔的體溫。
毒理作用小鼠灌服茜草根煎劑150g/kg,無死亡發生。羥基茜草素。茜草素對蚯蚓、囊尾蚴、蝸牛等有毒,但對哺乳動物和人等則相對無毒性。小鼠口服茜草雙酯淀粉糊200mg無任何毒性反應;腹腔注射油酸乙酯茜草雙酯混懸液的半數致死量為3012.4±66.4mg/kg。狗長期毒性結果表明,每日口服茜草雙酯5.4g/只,連續90天,未見毒性反應,劑量增至9.6g/只,則出現明顯毒性反應,個別動物死亡。茜草根提取物對沙門菌屬傷寒桿菌TA100和TA98有致突變作用,主要由其活性物質蒽醌衍化物光澤定(lucidin)所致。
相關論述1、《綱目》:茜草,氣溫行滯,味酸入肝,而咸走血,專于行血活血。俗方治女子經水不通,以一兩煎酒服之,一日即通,甚效。
2、《本草經疏》:茜草,行血涼血之要藥也。非苦不足以泄熱,非甘不足以活血,非咸不足以人血軟堅,非溫少陽之氣不足以通行,故主痹及疸。疸有五,此其為治,蓋指蓄血發黃,而不專于濕熱者也。痹者血病,行血軟堅則痹自愈。甘能益血而補中,病去血和,補中可知矣。苦寒能下泄熱氣,故止內崩及下血。除熱,故益膀胱。踒跌則瘀血,血行則踒跌自安。涼無病之血,行已傷之血,故治蠱毒。《藥性論》味甘主六極傷心肺,吐血瀉血;《日華子》味酸止鼻洪,帶下,產后血暈,乳結,月經不止,腸風痔瘺,排膿,治瘡癤,泄精,尿血,撲損瘀血,皆取其涼血行血,苦寒泄熱之功耳。
3、《藥義明辨》:茜草,入肝與心包經,二經滯血為病宜此。方書用以療吐血、衄血及尿血、瀉血、諸熱證,意主于從治而導瘀耳,非謂其性涼能止動血也。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1、治咯血、尿血茜草9g,白茅根30g。水煎服。(《河南中草藥手冊))
2、治跌打損傷:茜草根30-60g,水酒各半燉服;或茜草根和地鱉蟲各15g,酒水各半燉服。(《福建藥物志》)
3、治風濕痛,關節炎鮮茜草根120g,白酒500g。將茜草根洗凈搗爛,浸人酒內1星期,取酒燉溫,空腹飲。第一次嬰伙到八成醉,然后睡覺,覆被取汗,每日1次。服藥后7d不能下水。(《江蘇驗方草藥選編》)
4、治黃疸:茜草根水煎代茶飲。(《本草匯言》引《方脈正宗》)
5、治腎炎:茜草根30g,牛膝、木瓜各15g,水煎備用。另取童子雞1只,去腸雜,蒸出雞湯后,取湯一半同上藥調服,剩下雞肉和湯同米燉吃。(《福建藥物志》)
6、治牙痛:鮮茜草30-60g。水煎服。(《河南中草藥手冊》)
相關配伍1、茜草配三七:三七甘緩苦泄溫通,止血散瘀,消腫定痛,用治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癰腫瘡痛及出血、貧血和產后病后氣血虛弱者;茜草活血散瘀,治血滯經閉,風濕熱痹,關節疼痛及跌打損傷者。二藥均有化瘀止血之功,配伍應用,有涼血止血,活血散瘀的功效。
2、茜草配大薊:大薊涼血止血,兼有散瘀,適用于血熱有瘀的各種出血,更長于解毒散瘀消癰,用治血熱毒盛的癰瘡腫毒,以鮮品搗敷效果尤好;茜草涼血止血,以治療血熱崩漏者為多用,又有活血散瘀之功,又可治療血滯經閉,關節痹痛及跌打損傷等。二藥均為寒涼藥物,均入血分,配伍應用,具有涼血止血,活血散瘀作用,用治血熱妄行的各種出血證。
鑒別用藥生茜草與茜草炭:茜草生品清熱涼血,但以活血化瘀為主,又能止血,具有涼血止血,祛瘀通經之功。炒炭后寒性減弱,兼具收澀之性,以止血為主,用于各種出血證。現代藥理實驗證明,茜草炭的止血作用明顯優于生品。
相關藥品參茜固經顆粒、化痔片、風濕藥酒料。
相關方劑茜草飲(《圣濟總錄》)、茜梅湯(《普濟方》)、固沖湯(《醫學衷中參西錄》)、茜根散(《圣惠方》)。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栽后2-3年,于11月挖取根部,洗凈,曬干。
炮制方法1、茜草: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凈潤透,切厚片或段,干燥,篩去灰屑。生用涼血止血,活血祛瘀。
2、茜草炭:取凈茜草段或片,置鍋內用武火加熱,炒至表面焦黑色,內部棕褐色,噴淋清水少許,滅盡火星,取出再炒至水氣逸盡,取出,晾干涼透。妙炭后寒性降低性變收澀,止血作用增強。
3、炒茜草:取凈茜草段或片,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黃。
4、酒制茜草:取凈茜草片與黃酒拌勻,置鍋內用文火微炒取出,晾干。每茜草片100kg,用黃酒25kg。
保存方法
貯干燥容器內置通風干燥處,酒制茜草密閉,茜草炭及時散熱,防止復燃。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本品根莖呈結節狀,叢生粗細不等的根。根呈圓柱形,略彎曲,長10-25cm,直徑0.2-1cm;表面紅棕色或暗棕色,具細縱皺紋及少數細根痕;皮部脫落處呈黃紅色。質脆,易折斷,斷面平坦皮部狹,紫紅色,木部寬廣,淺黃紅色,導管孔多數。無臭,味微苦,久嚼刺舌。
飲片性狀1、茜草:參見藥材性狀。
2、茜草炭:形如茜草片或段,呈焦黑色,內部棕褐色。略具焦糊氣,味苦。
3、炒茜草:形如茜草,表面焦黃色。
4、酒制茜草:形如炒茜草,微具酒氣。
常見偽品偽品:
蓬子菜:為莤草科植物蓬子菜 Galium verum L的干燥根及根莖。表面黃棕色或棕褐色,皮部脫落處呈紅黃色。質稍硬。斷面木部紅黃色,用放大鏡觀察亦可見密集導管孔,并有同心環狀排列之棕黃色環紋。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363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