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中藥名。為山茶科茶屬植物茶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Thea sinensis L.]的嫩葉或嫩芽。具有清頭目,除煩渴,消食,化痰,利尿,解毒的功效。主治頭痛,目昏,目赤,多睡善寐,感冒,心煩口渴,食積,口臭,痰喘,癲癇,小便不利,瀉痢,喉腫,瘡瘍癤腫,水火燙傷。
中文名稱
茶葉別名
苦茶、茶、茗、臘茶、茶芽、芽茶、細茶、酪奴性味歸經
味苦、甘,性涼;歸心、肺、胃、腎經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清頭目,除煩渴,消食,化痰,利尿,解毒。主治頭痛,目昏,目赤,多睡善寐,感冒,心煩口渴,食積,口臭,痰喘,癲癇,小便不利,瀉痢,喉腫,瘡瘍癤腫,水火燙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沸水泡。外用:研末調敷,或鮮品搗敷。
禁忌1、失眠及習慣性便秘者禁服。
2、服人參、土茯苓及含鐵藥物者禁服。
注意事項1、脾胃虛寒者慎服。
2、服使君子飲茶易致呃。
3、過量易致嘔吐、失眠等。
化學成分茶葉主要含黃酮類成分茶多酚,以黃烷醇類化合物為主;嘌呤類生物堿以咖啡堿為主,含量1-5%;還含有多種三萜皂苷,精油等。
藥理作用1、中樞興奮作用:茶葉中所含茶堿和咖啡堿對中樞神經系統有強大興奮作用。小劑量咖啡堿(85-250mg)興奮大腦皮質,劑量增大時能產生緊張,焦慮煩躁,失眠,震顫,感覺高度敏感等中樞興奮癥狀。再大劑量時引起驚厥。
2、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茶葉水浸劑對蛙和蟾蜍離體心臟可使心室收縮力增強,心率加快,作用強度綠茶>青茶>紅茶。茶鞣質具有高度維生素P樣活性,能增強毛細血管抵抗力,降低其通透性,防止其破壞。
3、降血壓作用:綠茶的熱水提取物有明顯降壓作用。
4、對平滑肌和骨骼肌的作用:茶堿或茶黃素能對抗前列腺素F2。(PGF2)所致麻醉豚鼠的支氣管收縮,紅茶多酚和茶黃素等,在豚鼠回腸標本有對抗緩激肽和前列腺素的作用,10%茶熱水提取物或茶鞣質能降低大鼠和兔離體腸張力和收縮,對毛果蕓香堿和氯化鋇所致痙攣性收縮有解痙作用。
5、利尿作用:茶葉的利尿作用是咖啡堿和茶堿共同作用的結果,咖啡堿特別是茶堿能抑制腎小管再吸收而有利尿作用。茶堿通過強心增加腎血流量和腎小球濾過率,增加水和電解質排泄,鉀排泄增加不明顯。茶堿可增加強效利尿藥的作用,與碳酸酐酶抑制劑合用,則利尿作用加強。
6、降血脂和抗動脈硬化作用:茶葉確有明顯降血脂作用。以飲茶代替飲水,對高膽固醇喂養大鼠,能使血漿膽固醇、三酰甘油及器官組織中脂肪含量均顯著低于對照組。
7、降血糖作用:茶色素可抑制由鏈脲霉素誘致的大鼠糖尿病,降低血糖。這可能與茶色素具有保護β-細胞免受鏈脲霉素毒性的作用有關。
8、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作用:各種茶的熱水提取物對膠原和ADP誘導的血小板聚集均有抑制作用,由茶葉中提取的茚三酮陽性化合物劑量依賴性抑制兔血凝血酶誘導的TXB2形成,作用強度為咖啡堿的40倍。
9、抑制亞硝基化合物合成:茶葉多酚和兒茶素均為茶葉中N-亞硝化的抑制劑,能抑制脯氨酸的N-亞硝化。綠茶和紅茶對人體內源性N-亞硝化也有抑制作用,飯后飲用比飯前飲用更有效。
10、抗誘變作用:綠茶、烏龍茶和紅茶等均有一定的抗誘變作用,其中綠茶及其有效成分效果較好。
11、抗癌作用:茶葉及其提取物在體外和體內對多種腫瘤均有顯著抗癌作用。
12、茶葉對紅系細胞造血功能的影響:1%,3%和5%白茶(白牡丹,特級)能顯著提升血清促紅細胞生成素水平,且作用強度與茶濃度與給茶時間長短有關。
13、其他作用:升高白細胞,延緩衰老,殺精子,干擾胃腸道內鐵的吸收。
相關論述1、《神農食經》:“令人有力,悅志。”“主瘺瘡,利小便,少睡,去痰渴,消宿食?!保ㄒ浴短接[》)
2、華佗《食論》:“久食益意思。”(引自《太平御覽》)
3、《新修本草》:“主下氣?!?/p>
4、《食療本草》:“利大腸,去熱,解痰?!?/p>
5、《本草拾遺》:“除瘴氣。久食令人瘦,去人脂?!?/p>
6、《本草別說》:“治傷暑。合醋治泄瀉甚效。”
7、張潔古:“清頭目?!保ㄒ浴侗静莅l揮》)
8、《湯液本草》:“治中風昏憤。”
9、《日用本草》:“除煩止渴,解膩清神。炒煎飲,治熱毒赤痢?!?/p>
10、《綱目》:“濃煎,吐風熱痰逛。”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藥膳食療:
茶葉粥:
功效:化痰消食、利尿消腫、益氣提神。適用于急、慢性痢疾和腸炎。
原材科:茶葉15克,粳米10克,白糖適量。
做法:取茶葉先煮15分鐘,取濃汁約500克。去茶葉,在茶葉濃汁中加入粳米、白糖,再加入水400克左右,同煮為粥。
用法:分2次,溫熱服食。
相關配伍1、治霍亂后煩躁,臥不安:干姜(炮為末)二錢匕,好茶末一錢匕。上二味,以水一盞,先煎茶末令熟,即調干姜末服之。(《圣濟總錄》姜茶散)
2、治食積:干嫩茶葉9g,泡水服。(《福建中草藥》)
3、治咳嗽,喉中如鋸,不能睡臥:好茶末一兩,白僵蠶一兩。上為細末,放碗內,用盞蓋定,傾沸湯一小盞。臨臥,再添湯點服。(《重訂瑞竹堂方》僵蠶湯)
4、治羊癇風:經霜老茶葉一兩,生明礬五錢。上二味為細末,水泛為丸,朱砂作衣。每服三錢,白滾湯下。(《綱目拾遺》引《周益生家寶方》)
5、治風痰癲疾:茶芽、梔子各一兩。煎濃汁一碗服。良久探吐。(《摘玄方》)
6、治痰火發狂:鮮嫩茶葉120-240g。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7、治虛冷下痢白膿:臘茶一錢,入熱醋少許,調服。乳食前,大小以意加減。(《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8、治痢疾發熱發渴:細茶、烏梅(水洗,剝去核,曬干)各一兩。共為末,生蜜搗作丸,彈子大。每一丸,冷水送下。(《醫鑒》仙梅丸)
9、治腰痛難轉:煎茶五合,投醋二合。頓服。(《食療本草》)
10、治腫毒:鮮茶葉搗爛敷患處。(《湖南藥物志》)
11、治陰瘡癢痛出黃水,久不瘥者:臘茶、五倍子各等分,膩粉少許。同為細末,先以漿水、蔥椒湯洗之,頻敷。
12、治軟癤:建茶一盞。搗羅為細末,油調敷之。(11、12方出自《百一選方》)
13、治腳趾縫爛瘡,及因暑手抓兩腳爛瘡:細茶研末調爛敷之。(《攝生眾妙方》)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培育3年即可采葉。4-6月采春茶及夏茶。各種茶類對鮮葉原料采收標準要求不同,一般紅、綠茶采摘標準是1芽1-2葉;粗老茶可為1芽4-5葉。加工方法因茶葉種類的不同而有差異,可分全發酵、半發酵、不發酵三大類。鮮葉采摘后,經殺青、揉捻、干燥制成綠茶。綠茶加工后用香花熏制成花茶。鮮葉經凋萎、揉捻、發酵、干燥成紅茶。還可以加工成茶磚。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葉常卷縮成條狀或成薄片狀或皺褶。完整葉片展平后,葉片披針形至長橢圓形,長1.5-4cm,寬0.5-1.5cm,先端急尖或鈍尖,葉基楔形下延,邊緣具鋸齒,齒端呈棕紅色爪狀,有時脫落;上下表面均有柔毛;羽狀網脈,側脈4-10對,主脈在下表面較凸出,紙質較厚,葉柄短,被白色柔毛;老葉革質,較大,近光滑;氣微弱而清香,味苦澀。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363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