蓖麻子,中藥名。為大戟科蓖麻屬植物蓖麻Ricinus communis L.的種子。具有拔毒,導滯,通絡利竅的功效。主治癰疽腫毒,瘰疬,乳癰,喉痹,疥癩癬瘡,燙傷,水腫脹滿,大便燥結,口眼歪斜,跌打損傷。
中文名稱
蓖麻子別名
萆麻子、蓖麻仁、大麻子、紅大麻子性味歸經
味甘、辛,性平;歸肝、脾、肺、大腸經毒性
小毒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拔毒,導滯,通絡利竅。
主治癰疽腫毒,瘰疬,乳癰,喉痹,疥癩癬瘡,燙傷,水腫脹滿,大便燥結,口眼歪斜,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入丸劑,1-5g;生研或炒食。外用:搗敷或調敷。
禁忌孕婦及便滑者禁服。本品內服外用均可能引起中毒重者可危及生命。有報道外用蓖麻子還可致過敏性休克。
注意事項孕婦及便滑者忌服。《本草經疏》:脾胃薄弱、大腸不固之人,慎勿輕用。
化學成分種子含脂肪油40-50%,油餅含蓖麻堿、蓖麻毒蛋白及脂肪酶。種子中分出的蓖麻毒蛋白有三種,即蓖麻毒蛋白-D、酸性蓖麻毒蛋白、堿性蓖麻毒蛋白。
藥理作用1、瀉下作用:蓖麻種子中的油本身并無致瀉作用,在十二指腸內受脂肪分解酶的作用,皂化成蓖麻油酸鈉與甘油,蓖麻油酸鈉對小腸有刺激性,引起腸蠕動增強,小腸內容物急速向結腸推進,在服藥后2~6小時,排出半流質糞便,排便后可有暫時的便秘;加大劑量不能增強效力,未水解部分很快排泄到大腸,蓖麻油酸吸收后,與其他脂肪酸一樣在體內代謝分解,因此,蓖麻油作為瀉劑是比較安全的;由于味道不好,可以制成乳劑內服。蓖麻油能阻礙山道年的吸收,并非由于腹瀉引起。
2、其他作用:蓖麻油本身刺激性小,可作為皮膚滑潤劑用于皮炎及其他皮膚病,作成油膏劑用于燙傷及潰瘍,種子的糊劑用于皮膚黑熱病的潰瘍,此外可用于眼瞼炎;作為溶劑以除去眼的刺激物,局部應用于陰道及子宮頸疾患。
毒理作用蓖麻子中含蓖麻毒蛋白及蓖麻堿,特別是前者,可引起中毒。4-7歲小兒服蓖麻子2-7粒可引起中毒、致死。成人20粒可致死。非洲產蓖麻子2粒可使成人致死,小兒僅需一粒,但也有報告服24粒后仍能恢復者。蓖麻毒蛋白可能是一種蛋白分解酶,7毫克即可使成人死亡。蓖麻子中毒后之癥狀有:頭痛、胃腸炎、體溫上升、白細胞增多、血象左移、無尿、黃疸、冷汗、頻發痙攣、心血管虛脫:中毒癥狀之發生常有一較長的潛伏期。蓖麻毒蛋白引起大鼠急性中毒,主要產生肝及腎的傷害,碳水化物代謝紊亂,蓖麻中的凝集素可與血球起凝集作用。湖州農村將蓖麻子炒熱吃未見中毒,可能由于加熱使蓖麻毒蛋白破壞。
相關論述1、《新修本草》:“主水癥。”
2、《日華子》:“治水脹腹滿,細研水服;催生,敷產人手足心;瘡痍疥癩,亦可研敷。”
3、《本草衍義補遺》:“能出有形質之滯物,故取胎產胞衣剩骨、膿血者用之。”
4、《本草蒙筌》:“其性善收,涂巔頂,收生腸脫肛甚捷;涂口眼喝僻即牽正復元。驅卒仆風癇,消中滿水脹,兼逐尸疰惡氣,又主寒熱風虛。”
5、《綱目》:“主偏風不遂,失音口噤,頭風耳聾,舌脹,喉痹,齁喘,腳氣毒腫,丹瘤,湯火傷,針刺入肉,女人胎衣不下,子腸挺出,開通關竅經絡,能止諸痛,消腫追膿拔毒。”
6、《本草匯言》:“逐頑痰。”
7、《江西中藥》:“通竅瀉滯,用于便秘及外科。”
8、《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治乳腺炎。”
9、《陜甘寧青中草藥選》:“內服通便逐水,外用活血通絡,去腐。”
10、《福建藥物志》:“治扭傷。”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癰疽、發背、附骨癰等瘡:用蓖麻子去皮研為泥,旋攤膏藥貼之消腫散毒。(《普濟方》白膏藥)
2、治喉痹:萆麻子,取肉捶碎,紙卷作筒,燒煙吸之。(《醫學正傳》圣煙筒)
3、治咽中瘡腫:萆麻子一枚(去皮),樸硝一錢,同研。新汲水作一服,連進二三服效。(《醫準》)
4、治瘰疬:蓖麻子炒熟,去皮,爛嚼,臨睡服三二枚,漸加至十數枚。(《本草衍義》)
5、治癘風,手指攣曲,節間痛不可忍,漸至斷落:蓖麻一兩(去皮),黃連一兩(銼如豆)。以小瓶子入水一升,同浸春夏三日,秋冬五日。后取蓖麻子一枚,擘破,以浸藥水。平旦時一服漸加至四五枚,微利不妨瓶中水少更添。忌動風食。(《醫準》)
6、治諸骨哽:蓖麻子七粒。去殼研細,入寒水石末,纏令干濕得所。以竹篾子挑二三錢入喉中,少頃以水咽之即下。(《魏氏家藏方》)
7、治湯火傷:萆麻子、蛤粉等分。末,研膏。湯損用油調涂,火瘡用水調涂。(《養生必用方》)
8,治面上雀子斑:蓖麻子、密陀僧、硫黃各二錢。上用羊髓和勻,臨睡敷上,次早洗去。(《體仁匯編》)
9、治諸般針刺人肉不出:用蓖麻子去殼爛研,先以帛襯傷處,敷上,頻看,若見刺出即拔出。恐藥緊弩出好肉,或加白梅肉同研敷尤好。(《衛生易簡方》)
10、治犬咬傷:蓖麻子五十粒。去殼,以井水研膏,先以鹽水洗咬處,次以蓖麻膏貼。(《袖珍方》)
11、治十種水氣,五蠱瘴氣:蓖麻子去殼,用麻布包壓去油,薄攤在木杓內,仰放在鍋中,水面上以鍋排蓋住煮二十余沸,以藥無白色為度,取出。每服六錢,滾水化開,空心溫服,不過二三劑,以小便大利為效。(《古今醫鑒》法蒸蓖麻膏)
12、治小兒癩疝:蓖麻仁三枚,棘剛子(去皮)三十枚,石燕子(燒)一枚,滑石(末)二錢,麝香(研)半錢匕。上五味搗研勻,稀面糊和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五丸,空心,煎燈心湯下。(《圣濟總錄》蓖麻丸)
13、治風氣頭痛不可忍:乳香、蓖麻仁等分。搗餅,隨左右貼太陽穴。(《綱目》)
14、治耳聾:萆麻一百顆(去皮),大棗五枚(去皮、核)。上二味熟搗,膏如杏人,納耳中。(《千金方》
15、治口眼喝斜:蓖麻子仁七七粒。研作餅,右喉安在左手心,左喝安在右手心,卻以銅盂盛熱水,坐藥上,冷卻換,五六次即正。(《婦人良方》)
16、治子宮脫下:蓖麻仁、枯礬等分。為末,安紙上托人,仍以蓖麻仁十四枚,研膏涂頂心。(《摘元方》)
17、治難產及胞衣不下:取蓖麻子七枚,去殼研膏,涂腳心,若胎及衣下,便速洗去,不爾子腸出;即以此膏涂頂,腸當自入。(《海上集驗方》)
18、治暴患脫肛:蓖麻子一兩。爛杵為膏,捻作餅子,兩指寬大,貼囟上;如陰證脫肛,生附子末蔥、蒜同研作膏,依前法貼之。(《活幼心書》蓖麻膏)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8-11月蒴果呈棕色、未開裂時,選晴天,分批剪下果序,攤曬,脫粒,揚凈。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干燥種子略呈扁的廣卵形,長8-18mm,直徑6-9mm。腹面平坦,背面稍隆起,較小的一端,有似海綿狀突出的種阜,并有臍點,另一端有合點,種臍與合點間的種脊明顯。外種皮平滑,有光澤,顯淡紅棕色相間的斑紋,質堅硬而脆。內種皮白色薄膜狀,包裹白色油質的內胚乳;子葉2枚菲薄,位于種子中央。氣微弱,味油膩性。似粒大、飽滿、赤褐色、有光澤的為佳。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364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