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芥,中藥名。為唇形科荊芥屬植物荊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的地上部分。具有祛風解表,透疹消瘡,止血的功效。主治外感表證,麻疹不透,風疹瘙癢,瘡瘍初起兼有表證、吐衄下血。
中文名稱
荊芥拉丁文名
Schizonepetae Herba別名
假蘇、鼠蓂、姜芥性味歸經
味辛,性微溫;歸肺、肝經藥材分類
植物醫保類型
醫保(荊芥、荊芥炭)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保存方法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祛風解表,透疹消瘡,止血。
主治1、外感表證:本品辛散氣香,長于發表散風,且微溫不烈,藥性和緩,為發散風寒藥中藥性最為平和之品。對于外感表證,無論風寒、風熱或寒熱不明顯者,均可廣泛使用。
2、麻疹不透、風疹瘙癢:本品質輕透散,祛風止癢,宣散疹毒。
3、瘡瘍初起兼有表證:本品能祛風解表,透散邪氣,宣通壅結而達消瘡之功,故可用于瘡瘍初起而有表證者。
4、吐衄下血:本品炒炭,其性味已由辛溫變為苦澀平和,長于理血止血,可用于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多種出血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4.5-9g,不宜久煎。發表透疹消瘡宜生用;止血宜炒用。荊芥穗更長于祛風。
禁忌飲食禁忌:反河豚;忌驢肉、螃蟹、黃花魚、鲇魚、無鱗魚;忌生冷。
注意事項1、性溫,凡外感風熱或溫熱、火熱內熾、陰虛火旺、血虛血熱等證不宜單味藥服。
2、能使汗腺分泌旺盛,自汗、盜汗等癥不宜單味藥大量服用;脂溢性皮炎患者忌用。
3、味辛發散,長期服用可以傷津耗氣,氣虛者以及嬰幼兒、老年人等身體虛弱者不宜長期服用。
化學成分本品含揮發油,其主要成分為右旋薄荷酮、消旋薄荷酮、胡椒酮及少量右旋檸檬烯。另含荊芥苷、荊芥醇、黃酮類化合物等。
藥理作用荊芥水煎劑可增強皮膚血液循環,增加汗腺分泌,有微弱解熱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喉桿菌有較強的抑菌作用,對傷寒桿菌、痢疾桿菌、綠膿桿菌和人型結核桿菌均有一定抑制作用。生品不能明顯縮短出血時間,而荊芥炭則能使出血時間縮短。荊芥甲醇及醋酸乙酯提取物均有一定的鎮痛作用。荊芥對醋酸引起的炎癥有明顯的抗炎作用,荊芥穗有明顯的抗補體作用。
毒理作用1、急性毒性試驗:荊芥水煎劑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為39.8g生藥/kg。荊芥油小鼠灌胃的LD50為1.1ml/kg。荊芥炭脂溶性提取物(StE)小鼠灌胃的LD50為2.652g/kg,相當原炭藥41.90g/kg,為臨床劑量的244-367倍。StE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為1.945g/kg。
2、亞急性毒性試驗:每日按1kg體重25倍于成人的劑量給家兔灌胃荊芥油(0.15ml/kg),連續20d,主要臟器的功能和形態均無明顯毒性反應。
相關論述1、《神農本草經》:主寒熱,鼠瘺,瘰疬生瘡,破結聚氣,下瘀血,除濕痹。
2、《藥性論》:治惡風賊風,口面?邪,遍身頑痹,心虛忘事,益力添精。主辟邪毒氣,除勞,治丁腫。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1、治風寒感冒,惡寒發熱、頭痛無汗者,常與防風、羌活、獨活等藥同用,如荊防敗毒散(《攝生眾妙方》)。
2、治風熱感冒,發熱頭痛者,每與辛涼解表藥銀花、連翹、薄荷等配伍,如銀翹散(《溫病條辨》)。
3、治表邪外束,麻疹初起、疹出不暢,常與蟬蛻、薄荷、紫草等藥同用;若配伍苦參、防風、白蒺藜等藥,又治風疹瘙癢。
4、治瘡瘍初起而有表證者。偏于風寒者,常配伍羌活、川芎、獨活等藥;偏于風熱者,每與銀花、連翹、柴胡等藥配伍。
5、治血熱妄行之吐血、衄血,常配伍生地黃、白茅根、側柏葉等藥;治血熱便血、痔血,每與地榆、槐花、黃芩炭等藥同用;治婦女崩漏下血,可配伍棕櫚炭、蓮房炭等固崩止血藥。
相關配伍1、荊芥配防風:二藥皆徽溫而不燥熱,長于祛風解表。荊芥發汗之力較強:防風祛風之力尤勝。二者同用,則祛風發汗而不燥烈,適用于四時感冒,惡寒發熱、身痛無汗,以及風疹瘙癢。
2、荊芥配薄荷:二藥芳香升浮,輕揚蔬散,皆善上行頭面,荊芥徽溫而藥性平和薄荷性涼而不苦。二者同用,則相輔相成,外可發汗解表,透疹止癢;上可清利頭目,宣透郁火。配防風、莞活等辛溫解表藥,常用治風寒感冒;配金銀花、連翅等辛涼解表藥,常用治風熱感冒;配藿香、佩蘭等化濕解暑藥,常用治感冒挾濕;配蟬蛻、白僵蠶等祛風止癢藥,常用治癟疹瘙癢。病證雖有不間,但概取其發汗解表之功。
3、荊芥配生石膏:荊芥質輕透散,善于流散風邪,清利頭目,生石青辛甘大裹,長于清瀉肺冒火熱。二者伍用,辛涼蔬散,既清且透,適用于外感風熱所致的發熱、頭痛目赤、咽痛。
4、荊芥配白礬:荊芥善于祛風止;白礬善于燥濕祛痰。二藥伍用,祛風化痰。適用于治風痰塞盛之小兒驚風、癲癇等。
5、荊芥炭配阿膠:荊芥炭芳香氣,溫而不燥,既能止血,又能疏散風邪:阿膠養血止血。二者伍用,有養血風止血之功,能導血中風邪外出,使血不妄行,適用于風邪入血,擾動血絡所致的衄血、痔血、腸風下血,以及沖任不固之崩漏、月經過多等。
鑒別用藥荊芥、荊芥穗與荊芥炭:荊芥為全草,性較平和,為發表散風之通用藥,且能透表消瘡;荊芥穗為荊芥之花德,性味功能與荊芥相間,惟發汗之力大于荊芥,藥力較強:荊芥炭無辛散之性,功專收澀,止血效好。
相關藥品感冒清熱顆粒(口服液)、風熱感冒顆粒、天麻頭痛片、臟連丸、消風止癢顆粒。
相關方劑荊防敗毒散(《攝生眾妙方》)、銀翹散(《溫病條辨》)、竹葉柳蒡湯(《醫學廣筆記》)、荊防牛蒡湯(《醫宗金鑒》)、槐花散(《普濟方》)。
藥膳食療1、紅棗地葵荊芥湯:
(1)功效:具有抗過敏、止血的作用,對于預防輸血反應有很好的效果。紅棗味甘、性溫,有補中益氣、調補脾胃、養血安神之功:地葵子又名地葵性味甘、苦、寒,入腎、膀胱經。利小便清濕熱。炒荊芥有入血分而止血的作用。
(2)原材料:紅棗20枚,地葵子10g,炒荊芥10g。
(3)做法:將上述3味藥洗凈,然后放入鍋中,倒入適量清水,至沒過所有材料。開大火煮沸,然后轉文火煎煮30分鐘即可。取湯服用。
(4)用法:輸血前15-30分鐘服用。
2、荊芥豆豉酒:
(1)功效:主治外感風寒、頭痛、發熱惡寒、無汗等癥。方中荊芥有祛風解表的功效,淡豆豉有解表除煩的功效,可用于外感風寒或風熱的發熱惡風寒、頭痛等癥。
(2)原材料:淡豆豉250g,荊芥10g,白酒0.75L。
(3)做法:把淡豆豉、荊芥與白酒放入鍋中,煎七成沸,候溫,過濾去渣,即可飲用。
(4)用法:隨量,稍熱飲之。
3、荊芥粥:
(1)功效:清咽利喉、發汗解表,適于在冬季服用可以提高免疫力,減少患病幾率。
(2)原材料:荊芥、淡豆豉各5g,薄荷3-5g,大米100g。
(3)做法:先將荊芥、淡豆豉、薄荷共煎5分鐘后取汁去渣,備用。然后,將大米洗凈煮粥,待粥熟時加入藥汁,再略煮一兩分鐘即可食用。
(4)用法:早、晚佐餐食用。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夏、秋二季花開到頂、穗綠時采割,除去雜質,曬干,切段。
炮制方法1、荊芥:取原藥材、除去殘根及雜質,噴淋清水,洗凈,潤透,切段,曬干。
2、荊芥穗:摘取花穗,篩去灰塵,切段。
3、炒荊芥:取荊芥段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微黃色。取出放涼。
4、荊芥炭:取荊芥段,置鍋內,用武火加熱,炒至表面黑褐色,內部焦褐色時,噴淋清水少許,滅盡火星,取出,晾干,涼透。
5、荊芥穗炭:取凈芥穗,置鍋內,用武火加熱,炒至表面焦黑色,內部焦褐色時,噴淋清水少許,滅盡火星,取出,晾干,涼透。
6、醋荊芥:取荊芥段加醋炒至大部黑色,存性為度。每荊芥段100kg,用米醋10kg。
7、蜜荊芥:取煉蜜用適量開水稀釋后,加入凈荊芥段拌勻稍悶,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表面黃色,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每荊芥段100kg,加煉蜜25kg。
保存方法
貯干燥容器內,醋荊芥、蜜荊芥密閉,置陰涼干燥處,防潮。荊芥炭防復燃。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莖呈方柱形,上部有分枝,長50-80cm,直徑0.2-0.4cm;表面淡黃綠色或淡紫紅色,被短柔毛;體輕,質脆,斷面類白色。葉對生,多已脫落,葉片3-5羽狀分裂,裂片細長。穗狀輪傘花序頂生,長2-9cm,直徑約0.7cm。花冠多脫落,宿萼鐘狀,先端5齒裂,淡棕色或黃綠色,被短柔毛;小堅果棕黑色。氣芳香,味微澀而辛涼。
飲片性狀1、荊芥:為不規則的段,莖、葉、花穗混合。莖呈方柱形,表面淡黃綠色或淡紫紅色,被短柔毛;體輕,質脆切面類白色。葉多皺縮卷曲、破碎,葉片羽狀分裂,裂片細長。花穗淡棕色或黃綠色,被短柔毛。小堅果棕黑色。氣芳香,味微澀而辛涼。
2、荊芥穗:為不規則的段。花冠多脫落,宿萼鐘狀,先端5齒裂,淡棕色或黃綠色,被短柔毛。氣芳香,味微澀而辛涼。
3、荊芥炭形同荊芥,表面黑褐色,內部焦黃色。味苦而稍辛香。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367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