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藿香,中藥名。為唇形科刺蕊草屬植物廣藿香Pogostemon cablin(Blanco)Benth.的地上部分。具有芳香化濕,和胃止嘔,祛暑解表的功效。主治濕阻中焦之脘腹痞悶,食欲不振,嘔吐,泄瀉,外感暑濕之寒熱頭痛,濕溫初起的發熱身困,胸門惡心,鼻淵,手足癬。
中文名稱
廣藿香拉丁文名
Pogostemonis Herba別名
藿香、海藿香性味歸經
味辛,性微溫;歸脾、胃、肺經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保存方法
功效作用
功能芳香化濕,和胃止嘔,祛暑解表。
主治1、濕阻中焦證:藿香芳香醒脾,運化濕濁,為治療濕阻中焦證的常用藥物。
2、嘔吐:藿香微溫而不燥烈,無論寒、熱、虛、實的嘔吐皆可應用,然其芳香化濕,和胃止嘔,故對脾胃濕濁引起的嘔吐尤為適宜。
3、暑濕感冒及濕溫初起:藿香化濕和中,又能祛暑解表。
4、鼻淵、鼻流濁涕、不聞香臭:藿香辛散化濁以通鼻竅。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5-10g,鮮者加倍,不宜久煎;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含漱,或浸泡患部;或研末調敷。藿香葉偏于解表,藿香梗偏于和中止嘔。
注意事項陰虛者禁服。
化學成分1、莖葉揮發油含廣藿香醇、西車烯、α-愈創木烯、δ-愈創木烯即α-布藜烯、α-廣藿香烯、β-廣藿香烯、廣藿香酮,還含β-愈創木烯、β-欖香烯、β-丁香烯、δ-蓽澄茄烯及廣藿香二醇。
2、地上部分含揮發性小分子成分:乙酸甲酯、3-甲基丁酮、3-甲基3-丁烯酮,黃酮類成分:藿香黃酮醇、商陸黃素、芹菜素、鼠李素、芹菜素-7-O-葡萄糖甙及芹菜素-7-O-β-D-(6″-對-香豆酰)-葡萄糖甙。
藥理作用1、抑菌作用:廣藿香酮體外對白色念珠菌、新型隱球菌、黑根霉菌等真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對甲型溶血性鏈球菌等細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廣藿香葉鮮汁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及枯草桿菌的生長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鮮汁滴耳(4滴/次,每日3次)能治療金黃色葡萄球菌所致的急性實驗性豚鼠外耳道炎。廣藿香酮能抑制青霉菌等霉菌的生長,可用于口服液的防腐。
2、鈣拮抗作用:廣藿香水提物對高鉀引起的離體豚鼠結腸帶收縮有明顯抑制,表明其有鈣拮抗作用,3×10-4g/ml,抑制率為17%,30×10-4g/ml時,抑制率達91%。有效成分為廣藿香醇,其鈣拮抗作用的拮抗參數(PA2)值為5.95,IC50為4.7×10-5mol/L。廣藿香醇對Ca2+引起的大鼠主動脈條的收縮,也與維拉帕米相似,具有劑量依賴性拮抗作用。
相關論述1、《名醫別錄》:“療風水腫毒,去惡氣,療霍亂心痛。”
2、《本草圖經》:“治脾胃吐逆,為最要之藥。”
3、《湯液本草》:“溫中快氣。飲酒口臭,上焦壅熱,煎湯漱口。”
4、《本草述》:“散寒濕、暑濕、郁熱、濕熱。治外感寒邪,內傷飲食,或飲食傷冷濕滯,山嵐瘴氣,不伏水土,寒熱作瘧等癥。”
5、《醫林纂要·藥性》:“補肝和脾,瀉肺邪之清冷,舒胸膈之熱郁。”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濕困脾胃的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者,配蒼術、厚樸、陳皮等以化濕行氣健脾,如《局方》不換金正氣散。
2、治脾胃濕濁引起的嘔吐,配半夏、丁香以化濕和中,降逆止嘔,如《圣濟總錄》香半夏湯;若偏濕熱者,配黃連、竹茹以清熱化濕,和胃止嘔;若宿食積滯之嘔吐,用其寬中快氣,可與神曲、山楂、麥芽等消食藥相伍;脾虛氣滯而嘔吐者,配人參、橘紅,以益氣和中止嘔,如《脾胃論》藿香安胃散;至于氣郁濕阻的妊娠嘔吐,配砂仁、紫蘇等順氣安胎藥同用。
3、治暑月外感風寒,內傷濕冷,見寒熱頭痛,胸脘痞悶,腹痛吐瀉的暑濕感冒,輕者,配化濕解暑的佩蘭同用,或用其鮮品與薄荷泡茶飲;重者,配紫蘇、陳皮、厚樸等以解表化濕,行氣和中,如《局方》藿香正氣散。
4、治濕溫初起,邪在氣分,濕重于熱,癥見發熱身困,胸悶惡心者,用其宣散透邪,醒脾化濕,配厚樸、半夏、茯苓等化濕藥同用,如《醫原》藿樸夏苓湯;濕熱并重,身熱困倦,尿赤便秘者,配連翹、黃芩、滑石、茵陳等清熱利濕藥,如《醫效秘傳》甘露消毒丹。
5、治鼻淵,鼻流濁涕,不聞香臭。藿香辛散化濁以通鼻竅,常與苦寒清熱的豬膽汁為丸服,亦可與宣通鼻竅藥伍用以提高療效。
6、治手癬、足癬,配大黃、黃精、皂礬以醋浸后外用,有較好的祛濕止癢作用。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枝葉茂盛時采割,日曬夜悶,反復至干。
炮制方法1、廣藿香:取原藥材,除去殘根老莖及雜質,先抖下葉,篩凈另放,將莖洗凈,潤透切段,低溫干燥或曬干。再與葉混勻。
2、廣藿香梗:取藿香老梗,除去雜質,洗凈,撈出,悶潤至透,切斜片,低溫干燥或曬干。
3、廣藿香葉:取藿香揀凈雜質,去梗取葉,篩去灰屑。
保存方法
貯干燥容器內,密閉,置陰涼干燥處,防潮。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368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