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苓,中藥名。為多孔菌科多孔菌屬真菌豬苓Polyporus umbellatus(Pers)Fr.的干燥菌核。具有利水消腫,滲濕的功效。主治水腫,小便不利,腳氣,泄瀉,淋濁,帶下等。
中文名稱
豬苓拉丁文名
Polyporus別名
豕零、猳豬屎、豕橐、豨苓、地烏桃、野豬食、豬屎苓、豬茯苓性味歸經(jīng)
味甘、淡,性平;歸脾、腎、膀胱經(jīng)藥材分類
植物醫(yī)保類型
醫(yī)保(豬苓)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yīng)用
- 加工炮制
- 保存方法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利水消腫,滲濕。
主治主要用于水腫、小便不利、腳氣、泄瀉、淋濁、帶下等。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0-15g;或入丸、散。
不良反應(yīng)豬苓注射液肌內(nèi)注射,少數(shù)病例可出現(xiàn)口干、頭暈、短暫的皮膚瘙癢加重,但不需停藥。注射時間較長者,可有局部吸收不良。
禁忌飲食禁忌:忌食豬油,少食油膩。
注意事項利水之功較強,內(nèi)無水濕及小便過多者忌用。
化學(xué)成分主要含多糖類,如豬苓葡聚糖,以及甾類化合物、游離及結(jié)合型生物素、粗蛋白等。
藥理作用1、對泌尿系統(tǒng)的作用:豬苓煎劑利尿強度比咖啡因、木通或茯苓強。五苓散(豬苓、茯苓、白術(shù)、澤瀉、桂枝)在增加尿量的同時,并能增加鈉、鉀的排泄。其利尿機理可能是抑制了腎小管對電解質(zhì)和水的重吸收。
2、對免疫功能的影響:豬苓為一種非特異性免疫刺激劑。它的抑瘤作用也可能與此有關(guān)。
3、保肝作用:豬苓多糖能減輕四氯化碳對小鼠肝臟的損傷,使肝組織病理損傷減輕血清谷丙轉(zhuǎn)氨酶活力下降。
4、此外,豬苓尚有抗放射、抗菌、抗衰老、增強血小板聚集、抗誘變作用。
毒理作用以豬苓多糖治療劑量的2000倍1次給藥或100倍連續(xù)灌胃或腹腔注射給藥28天,結(jié)果小鼠和犬未見毒性反應(yīng),各臟器亦未見實質(zhì)性損害。致癌、致畸、過敏和皮膚刺激等試驗均未見豬苓多糖有明顯毒性和刺激作用。
相關(guān)論述1、《綱目》:豬苓淡滲,氣升而又能降,故能開腠理,利小便,與茯苓同功,但入補藥不如茯苓也。
2、《本草匯言》:豬苓,滲濕氣,利水道,分解陰陽之的藥也。此藥味甘淡微苦,苦雖下降,而甘淡又能滲利走散。升而能降,降而能升,故善開腠理,分理表陽里陰之氣而利小便。故前古主痃瘧,解蠱毒。甄氏方主傷寒溫疫大熱,能發(fā)汗逐邪,此分利表陽之氣于外也。張氏方主腹?jié)M腫脹急痛,心中懊儂,瘧痢瘴瀉,此分利里陰之氣于內(nèi)也。張仲景治太陽病,脈浮發(fā)熱,消渴而小便不利者,用五苓散,以發(fā)其汗;病消渴欲飲水而復(fù)吐者,名為水逆,用五苓散以止其吐;冬時寒嗽,兼寒熱如瘧狀者,名為痰風(fēng),用五苓散以定其嗽。此三法俱重在豬苓開達腠理,分利陰陽之妙用也。
3、《藥品化義》:豬苓味淡,淡主于滲,入脾以通水道,用治水瀉濕瀉,通淋除濕,消水腫,療黃疸,獨此為最捷,故云與琥珀同功。但不能為主劑,助補藥以實脾,領(lǐng)泄藥以理脾,佐溫藥以暖脾,同涼藥以清脾。
4、《長沙藥解》:“豬苓,滲利泄水,較之茯苓更捷。但水之為性,非土木條達,不能獨行。豬苓散之利水,有白術(shù)之燥濕土也;豬苓湯之利水,有阿膠清風(fēng)木也;五苓之利水,有白術(shù)之燥土,桂枝之達木也;八味之利水,有桂枝之達木,地黃之清風(fēng)也;若徒求利于豬、茯、滑、澤之輩,恐難奏奇功耳。
5、《本草求真》:豬苓,凡四苓、五苓等方,并皆用此,性雖有類澤瀉,同入膀胱腎經(jīng),解熱除濕,行竅利水,然水消則脾必燥,水盡則氣必走;澤瀉雖同利水,性亦類燥,然咸性居多,尚有潤存,澤雖治火,性亦損氣,然潤能滋陰,尚有補在。故豬(苓)必合澤瀉以同用,則潤燥適均,而無偏頗之患矣。至于茯苓,雖屬滲利,有濕自可以去,然茯(苓)則入氣而上行,此則入血而下降,且與澤瀉利水消腫,治瘧止痢等藥,審屬暑邪濕熱內(nèi)閉,無不藉此以為宣導(dǎo)之需。古人已云,清利小便,無若此駛,以故滋陰藥中,止有澤瀉,而不用及豬苓,正謂此耳。但此專司引水,津液易耗,久服多致?lián)p目。
臨床應(yīng)用
臨床應(yīng)用1、治妊娠自腳上至腹腫,小便不利,微渴引飲:豬苓五兩,末。以熟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子母秘錄》)
2、治妊娠小便不通,臍下硬痛:豬苓、木通、桑根白皮(銼)各一兩。上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入燈心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溫服。(《普濟方》豬苓湯)
3、治肝硬化腹水:鯉魚一條(重500-2000g),豬苓、大腹皮、防己、澤瀉各9g。剖開魚腹,除掉內(nèi)臟,洗凈。將以上四味藥研末裝入魚腹內(nèi),煮熟,去藥渣,食魚喝湯。(《中國藥用真菌》)
4、治小便赤少,大便溏泄:豬苓、茯苓、澤瀉、白術(shù)各等分。為細末,每服二錢,空腹調(diào)服。(《圣濟總錄》豬苓湯)
5、治腸胃寒濕,濡瀉無度,嗜臥不食:豬苓(去黑皮)半兩,肉豆蔻(去殼,炮)二枚,黃柏(去粗皮,炙)一分。上三味搗羅為末,米飲和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丸,食前熱水下。(《圣濟總錄》豬苓丸)
6、治年壯氣盛,夢遺白濁:半夏一兩,豬苓一兩。上半夏銼如豆大,豬苓為末,先將半夏炒令黃色,不令焦,地上去火毒半日。取半夏為末,以一半豬苓末調(diào)勻和丸,如桐子大,更用余豬苓末拌丸,使干,入不油砂瓶中養(yǎng)之。每服四十丸,空心溫酒鹽湯下,于申未間冷酒下。(《濟生方》豬苓丸)
7、治脈浮發(fā)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豬苓(去皮)、茯苓、澤瀉、阿膠、滑石(碎)各一兩。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納阿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傷寒論》豬苓湯)
8、治嘔吐而病在膈上,思水者:豬苓、茯苓、白術(shù)各等分。上三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金匱要略》豬苓散)
相關(guān)配伍1、豬苓配白術(shù):豬苓長于滲濕利水;白術(shù)長于益氣健脾。兩藥合用,有健脾益氣,滲濕利水之功效。適用于濕盛中阻、分清別濁失調(diào)之水瀉、尿少,身倦納呆。
2、豬苓配大腹皮:豬苓長于滲濕利水;大腹皮長于下氣行水。二藥合用,有利水除脹之功效。適用于水腫脹滿小便不利者。
鑒別用藥茯苓與豬苓:兩藥同屬利水消腫藥,味甘淡性平,均為治療水腫脹滿等所常用,兩藥都能利水滲濕,對于小便不利,淋痛、水腫等,常相須為用。但豬苓主入腎與膀胱經(jīng),僅有滲濕利尿之功,而無補脾益中之效,且利水作用較茯苓強,適用于水腫、泄瀉、淋濁等。茯苓則主入心、脾、腎,利中有補,能補益心脾,寧心安神,用于脾虛濕盛所致腹瀉、便溏、食少等,以及失眠、健忘等;且茯苓又為治痰要藥,痰飲所致眩暈、咳嗽、心悸等亦常選用。二者在治療水腫等疾患時常配伍應(yīng)用。
相關(guān)藥品腎炎靈膠囊。
相關(guān)方劑五苓散《傷寒論》、豬苓湯《傷寒論》。
藥膳食療豬苓瓜皮鯽魚湯:
1、功效:健脾去濕、消腫利水。用于肝硬化腹水,營養(yǎng)不良性水腫屬脾虛水濕內(nèi)停者。癥見形體消瘦、體倦食少、小便不利、輕度腹水或下肢浮腫皮膚黃疸。
2、原材料:鯽魚1條,豬苓6g,冬瓜皮10g,生姜2片,調(diào)味料適量。
3、做法:鯽魚去鱗、鰓及內(nèi)臟,洗凈。豬苓、冬瓜皮、生姜洗凈。與鯽魚起放入砂煲內(nèi),加清水適量。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煲2小時,調(diào)味食用。
4、用法:每餐適量食用。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豬苓栽后4-5年秋冬檢查,如果萌發(fā)的白頭很少,或不再萌發(fā)新苓,并出現(xiàn)腐爛現(xiàn)象,次年3-5月間應(yīng)及時采挖翻栽,一般栽后4-5年收獲。收獲后選出灰褐色、核體松軟的菌核,留作苓種。取色黑質(zhì)硬的老苓及時曬干,即成為成品豬苓。
炮制方法去除雜質(zhì),大小個分開,浸泡剔凈泥沙。洗凈潤透,切厚片,干燥。
保存方法
置通風(fēng)干燥處。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菌核呈不規(guī)則塊狀、條形、類圓形或扁塊狀,有的有分枝,長5-25cm,直徑2-6cm。表面黑色、灰黑色或棕黑色,皺縮或有瘤狀突起。體輕,質(zhì)硬,斷面類白色或黃白色,略呈顆粒狀。氣微,味淡。以個大、外皮黑色、斷面色白、體較重者為佳。
飲片性狀為不規(guī)則的厚片,表面類白色或黃白色,略呈顆粒狀。周邊皺縮,黑色、灰黑色或棕黑色,體輕,質(zhì)韌,氣微,味淡。
我愛中藥網(wǎng),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368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