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良姜,中藥名。為姜科山姜屬植物高良姜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的干燥根莖。具有散寒止痛,溫中止嘔的功效。主治胃寒冷痛,胃寒嘔吐。
中文名稱
高良姜拉丁文名
Alpiniae Officinarum Rhizoma別名
高涼姜、良姜、蠻姜、小良姜、海良姜性味歸經
味辛,性熱;歸脾、胃經藥材分類
植物醫保類型
醫保(高良姜)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保存方法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散寒止痛,溫中止嘔。
主治1、胃寒冷痛:本品辛散溫通,能散寒止痛,為治胃寒脘腹冷痛之常用藥。
2、胃寒嘔吐:本品性熱,能溫散寒邪,和胃止嘔。
用法用量內服:煎服,3-6g。研末服,每次3g。
禁忌1、中藥配伍禁忌:可減弱番瀉葉的瀉下作用,不宜合用。
2、中西藥配伍禁忌:不宜與乙酰膽堿、組胺等藥合用。
注意事項陰虛有熱者禁服。
化學成分含揮發油0.5%-1.5%,油中主要成分為1,8-桉葉素、桂皮酸甲酯、丁香油酚、蒎烯、蓽澄茄烯及辛辣成分高良姜酚等。尚含黃酮類高良姜素、山柰素、山柰酚、槲皮素、異鼠李素等。
藥理作用本品水提取物具有鎮痛抗炎作用,醚提物只有鎮痛作用,二者均能抗動物實驗性胃潰瘍的形成及蓖麻油引起的腹瀉,還能延長斷頭小鼠張口動作持續時間和氰化鉀中毒小鼠的存活時間;煎劑灌胃能升高犬胃液總酸排出量,興奮兔離體腸管運動,對抗因阿托品所致小鼠胃腸抑制后的墨汁推進率;采用體內血栓形成法,給大鼠灌胃高良姜水提物或揮發油均有抗血栓形成的作用;100%煎液對炭疽桿菌、α-或β-溶血性鏈球菌、白喉及類白喉桿菌、肺炎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等革蘭陽性嗜氣菌皆有抗菌作用。
毒理作用醚提取物小鼠灌胃的LD50為4.2土0.4ml/kg,中毒表現為翻正反射消失,持續8h以上才死亡。小鼠灌服水提取物120g/kg,觀察7d,無死亡。高良姜能使鼠傷寒沙門菌TA98和TA100發生誘變。
相關論述1、《名醫別錄》:“主暴冷,胃中冷逆,霍亂腹痛。”
2、《本草匯言》:“高良姜,祛寒濕、溫脾胃之藥也。若老人脾腎虛寒,泄瀉自利,婦人心胃暴痛,因氣怒、因寒痰者,此藥辛熱純陽,除一切沉寒痼冷,功與桂、附同等。茍非客寒犯胃,胃冷嘔逆,及傷生冷飲食,致成霍亂吐瀉者,不可輕用。”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1、治胃寒冷痛,配炮姜相須為用,如二姜丸(《和劑局方》)。
2、治胃寒肝郁,脘腹脹痛,多與香附合用,以疏肝解郁,散寒止痛,如良附丸(《良方集腋》)。
3、治卒心腹絞痛如劇,兩脅支滿,煩悶不可忍者,可與厚樸、當歸、桂心等同用,如高良姜湯(《千金方》)。
4、治胃寒嘔吐,多與半夏、生姜等同用。
5、治虛寒嘔吐,常與黨參、茯苓、白術等同用。
相關配伍1、高良姜配蓽茇:高良姜辛熱溫散,以溫胃散寒止痛為主,兼能溫胃止嘔;蓽茇辛熱,偏走胃腸,能溫胃腑痼冷,又解大腸寒郁,善于溫中散寒,下氣開郁,止嘔止痛。兩藥配伍,可增強溫胃散寒,止痛止嘔的作用。適用于胃寒胃痛、嘔吐等。
2、高良姜配大棗:高良姜辛熱燥散,散寒止痛,溫胃止嘔;大棗甘溫平和,補中益氣,調補脾胃。兩藥配伍,可增強健脾溫中止嘔的作用。適用于霍亂嘔吐甚者。
3、高良姜配干姜:高良姜辛熱燥散,以溫胃散寒止痛為主;干姜辛熱燥烈,主入脾胃經,為健運脾陽,溫中散寒的要藥。兩藥配伍,可增強溫胃散寒止痛的作用。適用于寒邪犯、胃脘腹冷痛等。
4、高良姜配半夏:高良姜以溫胃散寒止痛為主,兼能降逆止嘔;半夏功善降逆和胃止嘔。兩藥配伍,可增強溫中降逆止嘔的作用。適用于胃寒嘔吐。
5、高良姜配人參:高良姜長于溫胃散寒止痛,兼能降逆止嘔;人參善于補脾調中,鼓舞脾氣,助生化之源,為補脾要藥。兩藥配伍,可增強益氣健脾,溫胃止嘔的作用。適用于脾胃虛寒所致嘔吐、噫氣等。
鑒別用藥1、高良姜不同炮制品:高良姜的古代炮制,有炙有炒(單炒或合藥共炒),有煨有炮,還有煮制,這些炮制法都與火、與溫度有關,與其內含的揮發油成分也有關;今日的高良姜飲片,不炮不制,只切薄片,這是它在炮制史上的進步、發展,還是高良姜炮制意識的淡化、退化,值得研究。
2、高良姜與干姜:均源于姜科植物的根莖,均辛熱歸脾胃經,均既善散寒止痛,又兼溫中止嘔,治陽虛中寒之脘腹冷痛吐瀉。不同之處在于,干姜長于溫脾陽,高良姜長于散胃寒;干姜又能回陽通脈、溫肺化飲,治亡陽欲脫與寒飲咳喘。
3、高良姜與吳茱萸:均味辛性溫,歸脾胃經,善散寒止痛,溫中止嘔,治胃寒冷痛,胃寒嘔吐。高良姜長于散胃寒,善治脘腹冷痛,胃寒吐瀉;吳茱萸又入肝腎,散肝經之寒邪,解肝氣之郁滯,又可燥濕助陽、疏肝下氣,為治肝寒氣滯諸痛之要藥,用治厥陰肝經巔頂頭痛,寒滯肝脈諸痛,寒疝腹痛、寒濕腳氣腫痛、陽虛久瀉、經寒痛經及月經不調。
相關藥品藥艾條、安中片、九氣拈痛丸、虛寒胃痛顆粒、仲景胃靈丸。
相關方劑良附丸(《良方集腋》)、常山飲(《奇效良方》)、高良姜湯(《千金要方》)。
藥膳食療高良姜粥:
1、功效:溫中散寒。治胃寒作痛或寒霍亂、吐瀉交作、腹中疼痛等。
2、原材料:高良姜15克,粳米50克。
3、做法:將高良姜洗凈。放入煮鍋中,加入適量的清水,開火煎30分鐘左右,然后去渣取汁,備用。將粳米淘洗干凈,放入鍋中,倒入備好的藥汁起熬煮成粥即可。
4、用法:空腹服食。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夏末秋初采挖生長4-6年的根莖,除去地上莖、須根及殘留鱗片,洗凈,切段,曬干。生用。
炮制方法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凈,潤透。切薄皮,曬干或低溫干燥。
保存方法
貯干燥容器內,置陰涼干燥處,防蛀。
藥材鑒別
鑒別1、本品橫切面:表皮細胞外壁增厚,有的含紅棕色物。皮層中葉跡維管束較多,外韌型。內皮層明顯。中柱外韌型維管束甚多,束鞘纖維成環,木化。皮層及中柱薄壁組織中散有多數分泌細胞,內含黃色或紅棕色樹脂狀物;薄壁細胞充滿淀粉粒。
2、取本品粉末5g,置圓底燒瓶中,加水200ml,連接揮發油測定器,自測定器上端加水使充滿刻度部分,并溢流入燒瓶為止,加正己烷3ml,連接回流冷凝管,加熱至微沸,并保持2小時,放冷,取正己烷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高良姜對照藥材5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19∶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藥材性狀根莖圓柱形,多彎曲,有分枝,長4-9cm,直徑1-1.5cm。表面棕紅色或暗褐色,有細密縱皺紋及灰棕色波狀環節,節間長0.5-1cm,下面有圓形根痕。質堅韌,不易折斷,斷面灰棕色或紅棕色,纖維,內皮層環較明顯,散有維管束點痕。氣香,味辛辣。以分枝少、色紅棕、香氣濃、味辣者為佳。
飲片性狀高良姜為類圓形或不規則形的薄片,表面灰棕色或紅棕色,纖維性,具點狀維管東。周邊暗紅或暗褐色,有細密的縱皺紋及環節。質堅韌,氣香味辛辣。
常見偽品混淆品:
1、大高良姜:為姜科植物大高良姜AlpiniagalangaWilld.的根莖。根莖圓柱形,直徑1-3cm,表面淡棕紅色,多切成大小不等片塊,厚0.3-1cm。有翅狀灰白色波狀環帶,環節疏,節間長1-3cm。質堅硬,斷面淡黃色,纖維性。香氣弱。
2、距花山姜:為姜科植物距花山姜AlpiniacalearataRose.的干燥根莖。表面黃棕色,直徑3-10m。有分枝,具波狀橫環紋,節間長2-5mm。斷面淡黃棕色,中柱占直徑1/3。氣微香,味微辛。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369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