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子,中藥名。為殼斗科植物板栗CastaneamollissimaBl.的種仁。分布于遼寧以南各地,除青海、新疆以外,均有栽培。具有益氣健脾,補腎強筋,活血消腫,止血之功效。常用于脾虛泄瀉,反胃嘔吐,腳膝酸軟,筋骨折傷腫痛,瘰疬,吐血,衄血,便血。
中文名稱
栗子別名
板栗、栗實、?子、?子、栗果、大栗性味歸經
味甘、微咸,性平。歸脾、腎經毒性
無毒《別錄》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益氣健脾,補腎強筋,活血消腫,止血。主治 脾虛泄瀉,反胃嘔吐,腳膝酸軟,筋骨折傷腫痛,瘰疬,吐血,衄血,便血。用法用量 內服:適量,生食或煮食;或炒存性研末服,30-60g。外用:適量,搗敷。注意事項 食積停滯、脘腹脹滿痞悶者禁服。~《本草省常》:“同牛肉食,傷人。”藥理作用 控制血糖,維持血糖值穩定。相關論述 論栗子食用宜忌:①李時珍:“風干之栗,勝于日曝,而火煨油炒,勝于煮蒸,仍須細嚼,連液吞咽則有益,若頓食至飽,反致傷脾矣。”(《綱目》)②黃元御:“栗子補中助氣充虛益餒,培土實脾,諸物莫逮。但多食則氣滯難消,少啖則氣達易克耳。”(《玉楸藥解》)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藥膳食療:
功效:溫補脾胃、活血補血,是體虛乏力者的最佳補養食品。
原材料:雞1只。紅棗數10顆,蓮子60g,板栗25顆。
做法:冷水浸泡紅棗和蓮子約2小時,板栗去皮備用,一塊姜去皮切片備用,雞宰殺后洗凈切塊,稍晾片刻。鍋加熱倒少許油,放雞塊略翻炒,加水和姜片,板栗煮沸,轉入砂鍋。砂鍋煮沸后,撈出紅棗蓮子洗凈,改為文火慢熬。1.5-2小時后,熬至原料全熟。湯味飄香。加鹽和少許黑胡椒粉即可熄火。
用法:佐餐食用。
相關配伍1、治幼兒腹瀉:栗子磨粉,煮如糊,加白糖適量喂服。(《食物中藥與便方》)
2、治小兒腳弱無力,三四歲尚不能行步:日以生栗與食。(姚可成《食物本草》)
3、治老年腎虧,小便頻數,腰腳無力:每日早晚各食生栗子1-2枚,嚼食后咽。(《食物中藥與便方》)
附注 《本草衍義》:“栗,欲干莫如曝,欲生收莫如潤沙中藏,至春末、夏初尚如初收摘。湖北路有一種栗,頂圓末尖,謂之旋栗。《圖經》引《詩》言莘栗者,謂其象形也。”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總苞由青色轉黃色,微裂時采收,放冷涼處散熱,搭棚遮蔭,棚四周夾墻,地面鋪河砂,堆栗高30cm,覆蓋濕砂,經常灑水保濕。10月下旬至11月入窖貯藏;或剝出種子,曬干。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種仁呈半球形或扁圓形,先端短尖,直徑2-3cm。外表面黃白色,光滑,有時具淺縱溝紋。質實稍重,碎斷后內部富粉質。氣微,味微甜。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371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