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椒,中藥名。為蕓香科花椒屬植物青椒Zanthoxylum schinifolium Sieb.etZucc.或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的干燥成熟果皮。具有溫中止痛,殺蟲止癢的功效。主治中寒腹痛,寒濕吐瀉,蟲積腹痛,濕疹瘙癢,婦人陰癢等。
中文名稱
花椒拉丁文名
Zanthoxyli Pericarpium別名
檓、大椒、秦椒、南椒、巴椒、蓎藙、陸撥、漢椒、點椒性味歸經
味辛,性溫;歸脾、胃、腎經藥材分類
植物醫保類型
醫保(花椒、炒花椒)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保存方法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溫中止痛,殺蟲止癢。
主治主要用于中寒腹痛、寒濕吐瀉、蟲積腹痛、濕疹瘙癢、婦人陰癢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6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含漱;研末調敷。
不良反應1、花椒中毒后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中毒時主要表現為惡心、嘔吐、口干頭昏,嚴重時抽搐、譫妄、昏迷、呼吸困難以致死亡。
2、中毒救治早期可以催吐、洗胃、服雞蛋清等;抽搐時可肌注安定等鎮靜劑;呼吸困難時可吸氧、注射山梗菜堿等呼吸興奮劑,靜滴5%葡萄糖鹽水,必要時進行人工呼吸。
3、中毒的原因主要是過量服用花椒引起。控制內服劑量,一般可預防中毒。
禁忌1、中藥配伍禁忌:杏仁為使;畏款冬、雌黃、附子、防風、麻仁;惡瓜蔞。
2、飲食禁忌:得鹽良,可同用;畏涼水,忌同食。少食寒涼生冷之物。
注意事項1、陰虛火旺者禁服。
2、孕婦慎服。
化學成分果皮中揮發油的主要成分為檸檬烯,占總油量的25.10%,1,8-桉葉素占21.98%,月桂烯占11.99%,還含α-蒎烯,β-蒎烯,香檜烯,紫蘇烯,芳樟醇,愛草腦等。果皮還含香草木寧堿,單葉蕓香品堿,脫腸草素等。
藥理作用1、對消化系統的影響:花椒水提物具有保肝作用。水提物、醚提物具有抗潰瘍的作用。醚提物具有止瀉的作用。水提物可明顯抑制胃腸推進運動。水煎劑能興奮腸管運動。
2、對血管系統的影響:花椒水提物和醚提物均有一定的抗凝血作用。
3、抗應激性心肌損傷的作用:所含的茵芋堿有麻黃堿樣作用,可升高血壓。
4、抗病原微生物作用:花椒對多種革蘭陽性菌以及革蘭陰性菌均有抑制作用。花椒揮發油對11種皮膚真菌和4種深部真菌均有一定的抑制和殺滅作用。花椒所含揮發油具有驅蟲的作用。
5、此外,花椒尚具有抗炎、鎮痛、麻醉、抗氧化、抗衰老、抗疲勞、抗缺氧的作用。
毒理作用Ames試驗表明,花椒對TA98和TA100均呈陽性反應,對TA100作用較弱。
相關論述1、《神農本草經》:主邪氣咳逆,溫中,逐骨節皮膚死肌,寒濕痹痛,下氣。
2、《本草綱目》:椒,純陽之物,其味辛而麻,其氣溫以熱。入肺散寒,治咳嗽;入脾除濕,治風寒濕痹,水腫瀉痢;入右腎補火,治陽衰溲數,足弱,久痢諸證。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1、治外寒內侵,胃寒腹痛、嘔吐等癥,常與生姜、白豆蔻等同用。
2、治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不思飲食等,與干姜、人參等配伍,如大建中湯(《金匱要略》)。
3、治夏傷濕冷,泄瀉不止,與肉豆蔻同用,如川椒丸(《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4、治蟲積腹痛,手足厥逆,煩悶吐蛔等,常與烏梅、干姜、黃柏等同用,如烏梅丸(《傷寒論》)。
5、治婦人陰癢不可忍,非以熱湯泡洗不能已者,與吳茱萸、蛇床子、藜蘆、陳茶、燒鹽同用,水煎熏洗,如椒茱湯(《醫級》)。
6、治濕疹瘙癢,單用或與與苦參、蛇床子、地膚子、黃柏等同用,煎湯外洗。
相關配伍1、花椒配干姜:花椒辛熱溫散,主入脾胃經,長于溫胃散寒以止痛,暖脾燥濕而止瀉;干姜辛熱燥烈,主入脾胃經,為健運脾陽,溫中散寒的要藥。兩藥配伍,可増強溫中止痛的作用。適用于脾胃虛寒,中陽不振所致的脘腹冷痛,食少吐瀉等。
2、花椒配蒼術:花椒辛熱燥散,長于溫中止痛;蒼術芳香燥烈,善于燥濕健脾。兩藥配伍,可增強燥濕健脾,溫中止瀉的作用。適用于脾胃虛寒,濕邪內阻所致寒濕泄瀉。
3、花椒配附子:花椒辛熱溫散,主入脾胃經,長于溫胃散寒,暖脾燥濕;附子辛熱溫煦,主入脾腎經,善于補火助陽,散寒止痛。兩藥配伍,共達助陽散寒,燥濕止瀉的作用。適用于脾腎陽虛所致腹瀉腹痛等。
4、花椒配烏梅:花椒辛熱有燥濕殺蟲,溫中止痛之功;烏梅酸澀有安蛔止痛,和胃止嘔之效。兩藥配伍,可增強驅殺蛔蟲的作用。適用于蟲積腹痛,嘔吐,四肢厥冷等。
5、花椒配蛇床子:花椒辛熱,長于散寒止痛,燥濕殺蟲;蛇床子辛溫,善于散寒燥濕,殺蟲止癢。兩藥配伍,可增強殺蟲止癢的作用。適用于婦人陰癢不可忍。
鑒別用藥1、生花椒與炒制花椒:生花椒辛溫之性甚強,辛散走竄作用強,燥濕、殺蟲、止癢作用亦強,外用殺蟲止癢作用甚佳,用于疥瘡,濕疹,皮膚瘙癢等皮膚病。但因其力猛有小毒,故臨床當審證慎用。炒制品辛散走竄作用和毒性減弱,溫中散寒的效果甚佳,長于溫中散寒,驅蟲止痛。常用于胸腹寒痛,寒濕泄瀉,蟲積腹痛或吐蛔。
2、花椒與胡椒:均為辛熱之溫里藥,名稱相似,均具有溫中散寒止痛的功效,同可用治胃寒脫腹冷痛,嘔吐,泄瀉。花椒味辛性熱,能補火止喘,適治腎虛痰喘腰痛足冷;又燥濕,治寒濕吐瀉,還能殺蟲止癢,內服治蟲積腹痛,外用洽濕疹及外陰瘙癢。胡椒散寒時,多做調味品,能開胃進食;又兼下氣消痰,治癲癇痰多。
3、花椒與椒目:同出一物,均治咳喘,但性能相差很大。花椒為果皮,味辛性熱,能補火平喘,適治腎虛痰喘腰痛足冷;椒目為種子,味苦性寒,能利水降氣平喘,適治痰飲水氣喘滿。此外,花椒又善溫中止痛、燥濕,治中寒腹痛、寒濕吐瀉;還能殺蟲止癢,內服治蟲積腹痛,外用治濕疹及外陰瘙癢。椒目能利水而消腫,治水腫脹滿。
4、花椒與高良姜:兩藥均為辛熱之溫里藥,同歸脾、胃經,均可溫中止痛,治中寒腹痛。高良姜善溫中止嘔,治胃寒嘔吐;花椒又入腎經,又有殺蟲、止癢之功,治寒濕吐瀉,蟲積腹痛,濕疹瘙癢,婦人陰癢。
5、花椒與苦參:兩藥均有燥濕殺蟲的作用,同可用于濕疹瘙癢、帶下陰癢。花椒辛熱有小毒,既可燥濕止癢,又可驅殺蛔蟲,用于蟲積腹痛;并具有溫中止痛,納氣平喘的功效,用于脘腹冷痛,寒濕泄瀉,腎虛咳喘。苦參苦寒,既能殺蟲止癢,又能清下焦濕熱,兼通利小便,使濕熱從小便排岀;又具有凊熱燥濕的功效,用濕熱瀉痢,黃疸尿赤。
6、花椒與干姜:兩藥均為辛熱之溫里藥,同歸脾、胃經,均可溫中止痛,治中寒腹痛、泄瀉嘔吐,又均可治療咳喘。溫中散寒止痛之力干姜大于花椒,且花椒入腎經,溫腎助陽,納氣平喘,故用治腎虛咳喘。干姜入肺經,溫肺散寒,燥濕化痰,用治寒邪犯肺,內有伏飲之寒飲咳喘。花椒又有殺蟲,止癢之功,又用于蟲積腹痛,濕疹瘙癢,婦人陰癢。干姜又可回陽通脈,用于亡陽厥脫,肢冷脈微。
相關藥品通脈降脂片、撥云退翳丸、癬濕藥水(鵝掌風藥水)、紫花燒傷膏、康婦軟膏。
相關方劑大建中湯(《金匱要略》)、烏梅丸(《傷寒論》)、理中安蛔湯(《類證治裁》)、連梅安蛔湯(《通俗傷寒論》)、冷哮丸(《張氏醫通》)。
藥膳食療干姜花椒粥:
1、功效:暖胃散寒、溫中止痛。
2、原材料:干姜5片,高良姜4g,花椒3g,粳米100g,紅糖15g。
3、做法:將干姜、高良姜、花椒洗凈,姜切成片,以白凈的紗布袋盛之與淘洗凈的粳米同加清水煮沸,30分鐘后取出藥袋,煮至成粥。
4、用法:每日早、晚各1次。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培育2-3年,9-10月果實成熟,選睛天,剪下果穗,攤開晾曬,待果實開裂,果皮與種子分開后,曬干。
炮制方法1、花椒:取原藥材,除去椒目、果柄及雜質。
2、炒花椒:取凈花椒,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出汗,有香氣逸出時,取出放涼。
3、醋炒花椒:取凈花椒,置鍋內,用文火炒熱陸續噴淋米醋,炒至醋盡,取出,悶使其發汗,曬干。每花椒100kg,用米醋12kg。
4、鹽炒花椒:取凈花椒,置鍋內,用文火炒至有響聲,噴淋鹽水,炒干,取出放涼。每花椒100kg,用食鹽2kg。
保存方法
貯干燥容器內,炒花椒、醋炒花椒、鹽炒花椒密閉,置陰涼干燥處。
藥材鑒別
鑒別1、青椒:粉末暗棕色。外果皮表皮細胞表面觀類多角形,垂周壁平直,外平周壁具細密的角質紋理,細胞內含橙皮苷結晶。內果皮細胞多呈長條形或類長方形,壁增厚,孔溝明顯,鑲嵌排列或上下交錯排列。草酸鈣簇晶偶見,直徑15-28μm。
2、花椒:粉末黃棕色。外果皮表皮細胞垂周壁連珠狀增厚。草酸鈣簇晶較多見,直徑10-40μm。
3、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醚10ml,充分振搖,浸漬過夜,濾過,濾液揮至1ml,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花椒對照藥材2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正己烷-乙酸乙酯(4∶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紅色熒光主斑點。
藥材性狀1、花椒:由1-2,偶由3-4個球形分果組成,每一分果直徑4.5-5mm,自先端沿腹縫線或腹背縫線開裂,常呈基部相連的兩瓣狀。分果頂端具微細小喙,基部大多具1-2個顆粒狀未發育離生心皮,直徑1-2mm。外表面深紅色、紫紅色或棕紅色,皺縮,有眾多點狀凸起的油點。內果皮光滑,淡黃色,薄革質,與中果皮部分分離而卷曲。果柄直徑約0.8mm,被稀疏短毛。果皮革質,稍韌,有特異香氣,味持久麻辣。
2、青椒:為1-3個球形分果。每一分果直徑3-4mm,頂端具短小喙尖。外表面草綠色、黃綠色或棕綠色,有網紋及多數凹下的油點。內果皮灰白色。果柄無毛茸。果皮質薄脆,氣清香,味辛微甜。以粒大、色紫紅、香氣濃烈者為佳。
飲片性狀1、花椒:參見藥材性狀。
2、炒花椒:形如花椒,外表面焦黃色或棕褐色,內表面深黃色,香氣濃郁。
3、醋炒花椒:色澤加深,略帶醋氣。
4、鹽炒花椒:色澤加深,略具咸味。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375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