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角,中藥名。即犀牛角,唐代《藥性本草》認為犀角具有“鎮心神,解大熱,散風毒”的作用,可以用來治療“熱如火,煩悶,毒入心中,狂言亂語”等癥。犀角之所以具有這些功效,全靠犀角本身所具有寒涼的特性。由于犀牛是國家保護動物,犀角已被禁止作為藥物來使用,現在多用水牛角來代替。
中文名稱
犀牛角別名
低密,烏犀角,香犀角,印度犀性味歸經
酸、咸,寒。入心、肝經。毒性
無毒藥材分類
植物聲明
本詞條僅用于中醫藥知識的科普,對于任何形式的野生動物和野生植物的使用均須遵守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目錄
- 功效作用
- 加工炮制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涼血,解毒。主治 主治溫病高熱,神昏譫語,驚厥抽搐,血熱吐衄。用法用量 6~15g,銼碎先煎;亦可銼末沖服。注意事項~脾胃虛寒者不宜用。
1、《雷公炮炙論》:“婦人有妊勿服,能消治氣。”
2、《本草經集注》:“松脂為之使。惡菌、雷丸。”
4、《本草經疏》:“痘瘡氣虛無大熱者不宜用;傷寒陰證發躁,不宜誤用。”
相關論述1、《本草綱目》:“犀角,足陽明藥也。胃為水谷之海,飲食藥物必先受之,故犀角能解一切諸毒。五臟六腑皆稟氣于胃,風邪熱毒,必先干之,故犀角能療諸血及驚狂斑痘之證。”
2、《本草經疏》:“犀角,今人用治吐血、衄血、下血,傷寒蓄血發狂譫語,發黃、發斑,瘡疽稠密熱極黑陷等證,皆取其入胃入心、散邪清熱、涼血解毒之功耳。”
3、《本草正》:“犀角,性升而善散,故治傷寒熱毒閉表,煩熱昏悶而汗不得解者。磨尖攙入藥中,取汗速如響應。仲景云:如無犀角,以升麻代之者,正以此兩物俱入陽明,功皆升散,今人莫得其解。每致疑詞,是但知犀角之解心熱,而不知犀角之能升散,尤峻速于升麻也。倘中氣虛弱,脈細無神,及痘瘡血虛,真陰不足等證;凡畏汗,畏寒,畏散者,乃所當忌。或必不得已,宜兼補劑用之。”
4、《本經逢原》:“犀角,治吐血、衄血、大小便血,犀角地黃湯為專藥。若患久氣虛,又為切禁,以其能耗散血氣也。痘瘡之血熱毒盛者,尤為必需;然在六、七日灌漿之時,又為切禁,以其能化膿為水也;而結痂后余毒癰腫,則又不忌;惟氣虛毒盛之痘,切不可犯。”
加工炮制
炮制方法犀角片:取犀角劈咸瓣,置溫水中浸泡,撈出,鎊片,曬干。犀角粉:取犀角銼粉,研成極細粉末。
(1)《雷公炮炙論》:凡修治一切角,大忌鹽也。
(2)《本草衍義》:犀角尖,以磨服為佳,若在湯散,則屑之。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376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