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白皮,中藥名。為桑科桑屬植物桑Morus alba L.的根皮。具有瀉肺平喘,利水消腫的功效。主治肺熱咳喘,水腫。
中文名稱
桑白皮拉丁文名
Mori Cortex別名
桑根白皮、白桑皮、桑皮、桑根皮性味歸經(jīng)
味甘,性寒;歸肺經(jīng)藥材分類
植物醫(yī)保類型
醫(yī)保(桑白皮、蜜桑白皮)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yīng)用
- 加工炮制
- 保存方法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瀉肺平喘,利水消腫。
主治1、肺熱咳喘:本品味甘性寒降,主入肺經(jīng),能清瀉肺火兼瀉肺中水氣而平喘。
2、水腫:本品能瀉降肺氣,通調(diào)水道而利水消腫,尤宜用于風(fēng)水、皮水等陽水實證。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服,5-15g。瀉肺利水,平肝清火宜生用;肺虛咳嗽宜蜜炙用。
禁忌中西藥配伍禁忌:
1、桑白皮不宜與阿托品同用,阿托品可抑制桑白皮的降壓作用、擴(kuò)張血管作用和祛痰作用。
2、桑白皮水溶性成分具有導(dǎo)瀉作用,不宜與瀉藥同用,以免嚴(yán)重腹瀉反應(yīng)。
注意事項肺寒無火及風(fēng)寒咳嗽者禁服。
化學(xué)成分本品含多種黃酮類衍生物,如桑根皮素、桑皮色烯素,桑根皮素等;傘形花內(nèi)酯,東莨菪素,還含有作用類似乙酰膽堿的降壓成分;近又提得桑皮呋喃A。
藥理作用本品有輕度止咳作用,并能利尿,尿量及鈉、鉀、氯化物排出量均增加;煎劑及其乙醇、乙醚、甲醇的提取物,有不同程度的降壓作用;對神經(jīng)系統(tǒng)有鎮(zhèn)靜、安定、抗驚厥、鎮(zhèn)痛、降溫作用;對腸和子宮有興奮作用。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傷寒桿菌、痢疾桿菌有抑制作用。本品對子宮頸癌JTC28、肺癌細(xì)胞有抑制作用,近年研究還表明,還能抗艾滋病毒。
相關(guān)論述1、《藥性論》:“治肺氣喘滿,水氣浮腫,主傷絕,利水道,消水氣,虛勞客熱,頭痛,內(nèi)補(bǔ)不足。”
2、《本草綱目》:“桑白皮,長于利小水,及實則瀉其子也。故肺中有水氣及肺火有余者宜之。”
臨床應(yīng)用
臨床應(yīng)用1、治肺熱咳喘,配地骨皮同用,如瀉白散(《小兒藥證直訣》)。
2、治水飲停肺,脹滿喘急,配麻黃、杏仁、葶藶子等宣肺逐飲之藥同用。
3、治肺虛有熱而咳喘氣短、潮熱、盜汗者,也可與人參、五味子、熟地等補(bǔ)益藥配伍,如補(bǔ)肺湯(《永類鈐方》)。
4、治全身水腫,面目肌膚浮腫,脹滿喘急,小便不利,配茯苓皮、大腹皮、陳皮等,如五皮散(《中藏經(jīng)》)。
相關(guān)配伍1、桑白皮配地骨皮:桑白皮甘寒性降,長于瀉肺平喘,利水消腫;地骨皮甘寒清潤,長于涼血除蒸,清肺降火。兩藥伍用,一宣一降,共奏宣肺散邪、降氣化痰之功,使肺之肅降功能恢復(fù)正常。適用于痰涏壅肺,宣降失司之咳喘胸滿,痰多質(zhì)黏等。
2、桑白皮配茯苓皮:桑白皮甘寒性降,長于瀉肺平喘,利水消腫;茯苓皮甘淡平,長于利水滲濕消腫。兩藥相合,利水消腫之力增強(qiáng)。適用于水腫、小便不利等。
鑒別用藥1、桑白皮與葶藶子:二者均能瀉肺平喘,利水消腫,皆可治肺熱及肺中水氣,痰飲咳喘以及水腫等,且常相須為用。但桑白皮甘寒,藥性較緩,長于清肺熱,降肺火,多用于肺熱喘咳、痰黃及皮膚水腫;葶藶子苦辛大寒,藥性峻猛,重在瀉肺中水氣、痰涎,邪盛喘滿不得臥者尤宜,其利水之力更強(qiáng),可兼治臌脹、胸腹積水之證。
2、桑白皮與車前子:二者均甘寒歸肺經(jīng),功能清肺化痰,利水消腫,皆可治肺熱咳嗽、水腫、小便不利等。但桑白皮瀉肺平喘,利水消腫,偏于利水之上源,常用于肺熱痰喘及頭面浮腫之風(fēng)水證;車前子性滑利,偏于利水之下竅,多用于濕熱下注膀胱之小便不利、淋瀝澀痛等。
相關(guān)藥品瀉白糖漿、射麻口服液、止嗽青果丸(口服液)、百咳靜糖漿、羚羊清肺顆粒(丸)。
相關(guān)方劑瀉白散(《小兒藥證直訣》)、補(bǔ)肺湯(《云岐子保命集》)、五皮飲(《中藏經(jīng)》)、加味瀉白散(《外科證治全書》)。
藥膳食療阿膠白皮粥:
1、功效:補(bǔ)血滋明、燥清肺,適用于血虛陰虛久咳,咯血崩漏便血等癥。
2、原材料:阿膠、桑白皮各15克,糯米100克,紅糖8克。
3、做法:將桑白皮水煎2次,去渣取汁。糯米淘凈入鍋內(nèi),加水煮10分鐘倒入藥汁、阿膠,粥熟入紅糖,攪拌均勻即可。
4、用法:每日服2次,早、晚空腹服食。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秋末葉落時至次春發(fā)芽前挖根,刮去黃棕色粗皮,剝?nèi)「ぃ瑫窀桑薪z生用,或蜜炙用。
炮制方法1、桑白皮:取原藥材,剖去粗皮,搶水洗凈,瀝去水,微晾,切絲,干燥。
2、炒桑白皮:取桑白皮片,置鍋內(nèi),用文火加熱炒全黃色或微焦取出放涼。
3、蜜炙桑白皮:取煉蜜,加適量開水稀釋,加入凈桑白皮絲,拌勻,潤透,置鍋內(nèi),用文火加熱,炒至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每桑白皮100kg,用煉蜜30kg。
保存方法
貯干燥容器內(nèi),蜜炙桑白皮密閉,置陰涼干燥處。
藥材鑒別
鑒別1、本品橫切面:韌皮部射線寬2-6列細(xì)胞;散有乳管;纖維單個散在或成束,非木化或微木化;薄壁細(xì)胞含淀粉粒,有的細(xì)胞含草酸鈣方晶。較老的根皮中,散在夾有石細(xì)胞的厚壁細(xì)胞群,胞腔大多含方晶。
粉末淡灰黃色。纖維甚多,多碎斷,直徑13-26μm,壁厚,非木化至微木化。草酸鈣方晶直徑11-32μm。石細(xì)胞類圓形、類方形或形狀不規(guī)則,直徑22-52μm,壁較厚或極厚,紋孔和孔溝明顯,胞腔內(nèi)有的含方晶。另有含晶厚壁細(xì)胞。淀粉粒甚多,單粒類圓形,直徑4-16μm;復(fù)粒由2-8分粒組成。
2、取本品粉末2g,加飽和碳酸鈉溶液20ml,超聲處理20分鐘,濾過,濾液加稀鹽酸調(diào)節(jié)pH值至1-2,靜置30分鐘,濾過,濾液用乙酸乙酯振搖提取2次,每次10ml,合并乙酸乙酯液,蒸干,殘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桑白皮對照藥材2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于同一聚酰胺薄膜上,以醋酸為展開劑,展開約10cm,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顯相同的兩個熒光主斑點。
藥材性狀根皮呈扭曲的卷筒狀、槽狀或板片狀,長短寬窄不一,厚1-4mm。外表面白色或淡黃白色,較平坦,有的殘留橙黃色或棕黃色鱗片狀粗皮;內(nèi)表面黃白色或灰黃色,有細(xì)縱紋。體輕,質(zhì)韌,纖維性強(qiáng),難折斷,易縱向撕裂,撕裂時有粉塵飛揚(yáng)。氣微,味微甘。
飲片性狀1、桑白皮:呈絲狀,寬3-5mm,外表面白色或淡黃色,平坦;內(nèi)表面黃白色或淡黃色,有細(xì)縱紋。質(zhì)韌,纖維性強(qiáng),撕裂時有粉末飛出。氣微,味微甜。
2、炒桑白皮:呈黃色或深黃色有焦斑。
3、蜜炙桑白皮:呈深黃色,質(zhì)滋潤,略有光澤,味甜。
我愛中藥網(wǎng),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377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