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草芽,中藥名。為薔薇科龍芽草屬植物龍牙草Agrimonia pilosa Ledeb.的地下冬芽。具有殺蟲的功效。主治絳蟲病。
中文名稱
鶴草芽拉丁文名
Gemma Agrimoniae別名
牙子、狼牙、狼齒、狼子、犬牙、狼牙子、狼牙草根芽、仙鶴草根芽門
被子植物門綱
雙子葉植物綱目
薔薇目科
薔薇科屬
龍芽草屬種
龍芽草性味歸經(jīng)
味苦、澀,性平;歸肝、小腸、大腸經(jīng)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yīng)用
- 加工炮制
- 保存方法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殺蟲。
主治絳蟲病。
用法用量內(nèi)服:研粉,早晨空腹頓服,30-45g;0.7-0.8g/kg體重。外用:適量,可制陰道栓外用。
不良反應(yīng)1、鶴草芽的不良反應(yīng)輕微,但其提取物及鶴草酚劑可導(dǎo)致不良反應(yīng),原因主要是用量過大;另外晨起空腹服用,由于饑餓,加上出汗可致虛脫反應(yīng);對本品過敏者可致過敏性休克。
2、嚴(yán)格掌握服藥用量,不宜過量服用。
3、注意用法,服藥期間忌食油膩食品及飲酒。避免使用蓖麻油導(dǎo)瀉,因能增加其毒性,可選用酚酞0.2克導(dǎo)瀉。
4、中毒反應(yīng)一般出現(xiàn)于胃腸道反應(yīng),停藥后可自行緩解。若出現(xiàn)嚴(yán)重視力障礙,可選用大劑量激素、能量合劑、維生素B等治療。其他不良反應(yīng)可對癥處理。
注意事項(xiàng)1、有效成分不溶于水,不宜入煎劑。
2、部分病人服藥后可見惡心、嘔吐、頭暈、冷汗等癥狀,一般可自行緩解。亦有報(bào)道,服鶴草芽浸膏引起球后神經(jīng)炎。
化學(xué)成分含酸性鶴草酚。近期又從苯提取物和丙酮提取物中分得軟脂酸、胡蘿卜苷等成分。
藥理作用1、驅(qū)絳蟲作用:冬芽及根對絳蟲和囊蟲均有驅(qū)殺作用,其原理可能是它顯著和持久地抑制蟲體的細(xì)胞代謝,切斷維持生命的能量供給而致死;同時(shí)該藥使蟲體強(qiáng)烈攣縮,增加能量消耗,會加速蟲體死亡,而不是類似膽堿受體樣作用。鶴草酚對豬肉絳蟲、羊肉絳蟲、短小膜殼絳蟲及莫氏絳蟲有直接殺滅作用。對感染短膜殼絳蟲病鼠治愈率為100%。
2、另外,對血吸蟲、蛔蟲也有驅(qū)殺作用,還可抗瘧,殺滅精子及陰道滴蟲。醇提取物還有一定的抗腫瘤作用。
相關(guān)論述1、《本經(jīng)》:“主邪氣熱氣,疥瘙惡瘍,瘡痔,去白蟲?!?/p>
2、《藥性論》:“治浮風(fēng)瘙癢,殺寸白蟲,煎汁洗惡瘡?!?/p>
3、《日華子》:“殺腹臟一切蟲,止赤白痢?!?/p>
4、《本草圖經(jīng)》:“治蛇毒?!?/p>
5、《全國中草藥匯編》:“祛蟲。主治絳蟲病?!?/p>
臨床應(yīng)用
臨床應(yīng)用1、治寸白蟲:狼牙五兩。搗末,蜜丸如麻子大。宿不食,明旦以漿水下一合,服盡差。(《外臺》引《范汪方》)
2、治婦人陰中生瘡,糜爛癢痛,或痛引腰腹:狼牙50g。水煎去澤,以脫脂棉蘸之,浸洗陰中,早晚各1次。(《金匱要略方義》)
3、治婦人陰瘡,蝕如中爛狼牙五兩。以水四升,煮至一升,去滓,水醋一合,更煎一兩沸。稍熱,以綿蘸湯瀝于瘡上,及以熱綿罨之。日三五度即愈。(《圣惠方》狼牙湯)
4、治絳蟲病:(1)取仙鶴草芽,剪去須根,用水燜濕,搓去根莖上的外皮,曬干研末。成人30g,小兒酌減,早晨空腹1次,開水送下(《四川中藥志》1979年版)。(2)仙鶴草冬芽石灰水法提取物:成人2.0g,小兒0.6g。同時(shí)服酚酞,成人0.5g,小兒0.3g。如以硫酸鎂導(dǎo)瀉,則需間隔1.5h后服之。(3)仙鶴草冬芽石油醚法提取物:成人1.5-1.7g,小兒1.0-1.3g早晨空腹一次頓服。(2、3方出自《全國中草藥匯編》)
5、治小兒頭部癤腫:鮮鶴草芽250g,糯米適量煮粥,去渣。加糖頓服(不放油鹽),每日1劑,連服3-5劑。(《四川中藥志》1979年版)
6、治療囊蟲病:用鶴草芽、雷丸、檳榔以殺蟲,配伍化痰、散結(jié)、補(bǔ)氣生血之品組成囊蟲消,治療囊蟲病有效[河南中醫(yī),1993,13(1):28]。
7、治療滴蟲性陰道炎:用鶴草芽栓劑,每晚睡前置陰道內(nèi),10次1療程,治療滴蟲性陰道炎有效[中華臨床中藥學(xué).1998.1044]。
8、此外,臨床尚有治療痢疾、小兒頭部癤腫等報(bào)道。
鑒別用藥鶴草芽與仙鶴草:前者為冬、春季新株萌發(fā)前采集的冬芽,后者為夏、秋間,在枝葉茂盛未開花時(shí),割取的全草。鶴草芽具驅(qū)殺絳蟲,瀉下作用,用于治療絳蟲、陰道滴蟲??;而仙鶴草味苦澀、性平,歸肺、肝、脾經(jīng),功能收斂止血、止痢、截瘧、解毒殺蟲,用治多種出血癥、赤白痢疾、瘧疾寒熱、癰腫瘡毒、陰癢帶下等。
相關(guān)藥品鶴草芽栓。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冬、春季新株萌發(fā)前挖取根莖,除去老根莖,留幼芽(帶小根莖),洗凈曬干,或低溫烘干。
保存方法
置通風(fēng)干燥處。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本品呈圓錐形,中上部常彎曲,全長2-6cm,直徑0.5-1cm,頂部包以數(shù)枚淺棕色膜質(zhì)芽鱗。根莖短縮,圓柱形,長1-3cm,表面棕褐色,有緊密環(huán)狀節(jié),節(jié)上生有棕黑色退化鱗葉,根莖下部有時(shí)殘存少數(shù)不定根。根牙質(zhì)脆易碎,折斷后斷面平坦,黃白色。氣微,略有豆腥氣,味先微甜而后澀苦。
我愛中藥網(wǎng),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380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