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瓜,中藥名。為薔薇科木瓜屬植物皺皮木瓜Chaenomeles speciosa(Sweet)Nakai的近成熟果實。具有舒筋活絡,和胃化濕的功效。主治風濕痹痛,肢體酸重,筋脈拘攣,吐瀉轉筋,腳氣水腫。
中文名稱
木瓜拉丁文名
Chaenomelis Fructus別名
木瓜實、鐵腳梨、秋木瓜、酸木瓜性味歸經
味酸,性溫;歸肝、脾、胃經藥材分類
植物醫保類型
醫保(木瓜)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保存方法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舒筋活絡,和胃化濕。
主治1、風濕痹痛,肢體酸重,筋脈拘攣:木瓜味酸入肝舒筋,性溫氣香而能化濕,濕化筋舒則痹痛、拘攣可除。
2、吐瀉轉筋:木瓜可宣化中焦濕濁,而使吐瀉自除;并可緩急舒筋,使吐利過多而致的轉筋攣急得以緩解,為治吐瀉轉筋之要藥。
3、腳氣水腫:木瓜亦治寒濕腳氣,足脛腫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5-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熏洗。
不良反應1、木瓜皂苷對胃腸黏膜有刺激作用,引起黏膜充血滲岀,胃腸蠕動增強,發生反射性嘔吐。可見厭食,惡心嘔吐,腹脹腸鳴,腹痛腹瀉,頭暈頭疼,驚厥,抽搐,呼吸困難,心跳心慌,可因呼吸麻痹,心臟衰竭而死亡。
2、中毒后用0.02%髙錳酸鉀溶液或0.1%-0.2%鞣酸溶液洗胃。口服黏膜保護劑蛋清、牛乳、藕粉糊;吸附劑活性炭、白陶土;沉淀劑鞣酸蛋白、濃茶等。補充液體,稀釋毒素,促使排泄;用5%葡萄糖溶液1500-2000ml,加維生素C,靜脈點滴。腹痛劇烈者,給予鹽酸嗎啡15mg或硫酸阿托品0.6mg,肌肉或皮下注射。或針刺足三里、內關、三陰交、中脘等穴,用強刺激手法。驚厥抽搐可酌情給予鎮靜劑。呼吸困難可吸氧,做人工呼吸,肌內注射苯甲酸鈉、咖啡因、可拉明等。
禁忌中西藥配伍禁忌:
1、不宜與磺胺類藥配伍,可能致易析出結晶而致結晶尿、血尿。
2、不宜與氨基苷類(鏈霉素、紅霉素、慶大霉素、卡那霉素等)配伍,可以減弱藥效。
3、不宜與氫氧化鋁、氨茶堿等堿性藥配伍應用,起中和反應,降低或失去藥效。
4、不宜與呋喃妥因、利福平、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配伍,可加重腎毒性。
注意事項《本草經疏》:下部腰膝無力,由于精血虛、真陰不足者,不宜用;傷食脾胃未虛、積滯多者,不宜用。
化學成分果實含蘋果酸、酒石酸、枸櫞酸和皂甙,還含齊墩果酸。
藥理作用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有抗菌、抗病毒作用。
2、對血液系統的影響:促進造血,預防和治療化學物質與輻射造成的白細胞減少此外,木瓜還有抗放射、抗腫瘤、免疫抑制、抗補體、加速創口愈合、保肝作用。
毒理作用用體重18-20g小鼠25只,每1ml含0.5g生藥的木瓜注射液進行尾靜脈注射,每次0.2ml分別以3h、8h、20h進行毒性試驗,結果均未見動物死亡。
相關論述1、《名醫別錄》:主濕痹邪氣,霍亂大吐下,轉筋不止。
2、《本草拾遺》:下冷氣,強筋骨,消食,止水痢后渴不止,作飲服之。又腳氣沖心,取一顆去子煎服之。又止嘔逆,心膈痰唾。
3、《日華子》:止吐瀉,奔豚,及腳氣水腫,冷熱痢,心腹痛,療渴嘔逆痰唾等。
4、《湯液本草》:本草云:益肺而去濕,和胃而滋脾。東垣云:氣脫則能收,氣滯則能和。
5、《本經逢原》:患頭風人,以鮮者放枕旁,引散肝風,日久漸安。
6、《本草從新》:和脾理胃,斂肺伐肝,消食止渴。
7、《醫林纂要·藥性》:瀉肝和脾,清少陽火,亦止渴。
8、《隨息居飲食譜》:調氣,和胃,養肝,消脹,舒筋,息風,去濕。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1、治痹證濕勝,筋骨酸痛,關節不利,配獨活、五加皮等以祛風除濕。若痹證腎虛而見腰膝緩弱、步履艱難等癥,配補腎強腰之肉蓯蓉、牛膝、狗脊等;筋急項強、不可轉側,配乳香、沒藥、生地同用,如《本事方》木瓜煎。平時亦可單用木瓜浸酒常飲,以鞏固療效。
2、治濕濁傷中,脾胃不和之吐瀉轉筋,常以本品為主,隨寒熱不同進行配伍。偏寒者,配吳茱萸、茴香等以溫中化濕舒筋,如《洇方》木瓜湯;偏熱者,配蠶砂、黃連、梔子等清熱利濕舒筋,如《霍亂論》中蠶矢湯。本品長于舒筋,對其他原因引起的筋脈拘攣、轉筋腿痛均可隨證加用。
3、治寒濕腳氣,足脛腫痛,配吳茱萸同用,如《朱氏集驗方》雞鳴散。寒濕較重或腳氣沖心,悶脹喘急者又可加紫蘇、檳榔等溫散之品共用,以加強散寒化濕作用。
相關配伍1、木瓜配吳茱萸:木瓜味酸,主走肝經,能和胃化濕,舒筋活絡;吳茱萸辛開苦降,為厥陰肝經的主藥,能溫經散寒,舒肝解郁,行氣止痛。吳茱萸以散為主,木瓜以收為要,兩藥配伍,一收一散,共奏和胃化濕,舒筋活絡,溫中止痛之功。適用于寒濕困脾,霍亂吐瀉轉筋,或下肢痿軟無力,疝氣腹痛等。
2、木瓜配秦艽:木瓜柔肝舒筋,活絡止痛;秦艽散風除濕,通絡止痛,為風藥之潤劑。兩藥相配,祛風濕而不溫燥,通經絡而不猛峻。適用于風濕痹痛,筋脈攣急等,對小關節及下頜關節疼痛拘緊者尤為適宜。
3、木瓜配五加皮:木瓜舒筋而通痹除濕;五加皮強筋骨,起痿廢,兼除風濕。二藥合用,除風濕,舒筋通絡之功增強。適用于痹證濕邪偏重,以腰膝、下肢痛楚為重者尤為適宜。
4、木瓜配檳榔:木瓜功能和胃化濕,舒筋活絡;檳榔能降氣化濕利水。兩藥相配則能通絡化濕,消腫。適用于寒濕下注,腳氣水腫。
5、木瓜配青黛:木瓜味酸入肝,平肝降氣消痰;青黛清熱解毒,瀉肝清肺。兩藥相配,肝火得清則不犯肺,肝氣得斂有助肺之肅降,共奏清肝斂肝,肅肺止咳之功。適用于肝熱犯肺引起的久咳不止、咳嗽痰黃者。
6、木瓜配葫蘆巴:木瓜舒筋化濕,通絡止痛;葫蘆巴補命門之火,散寒除濕。兩藥相配,有補陽除寒濕的功效。適用于下焦寒濕所致的腳膝腫痛、轉筋等。
7、木瓜配薏苡仁:木瓜化濕和胃,舒筋活絡;薏苡仁除濕利水而通痹。兩者配合,健脾利濕,舒筋除痹。適用于濕滯經絡之腳氣浮腫,夏日傷濕之嘔吐、腹痛腹瀉等。
8、木瓜配白芍:木瓜化濕和中,平肝降氣;白芍斂陰柔肝,生津和胃。二者合用,適用于胃陰不足、肝氣橫逆之胸悶痞滿,腹痛腹瀉,食少干嘔等。
9、木瓜配木香:木瓜酸斂,和胃化濕,止嘔止瀉;木香理氣行滯,健胃消食。二藥合用,一散一斂,適用于夏傷暑濕之胸腹痞滿、嘔吐泄瀉、腹痛腸鳴等。
10、木瓜配藿香:木瓜化濕和中,善除濕阻;藿香可行氣化濕,和中止嘔。兩者合用,適用于濕濁阻滯中焦之嘔吐、腹痛、腹瀉。
鑒別用藥1、木瓜與蠶沙:二者皆能祛風除濕,舒筋活絡,和胃化濕。均性溫,尤善于和中化濕,均可用于治療濕痹拘攣,以及濕濁中阻,升降失常所致的嘔吐泄瀉、腹痛轉筋等,二者常相須為用。但木瓜既能除濕和胃,又具有良好的舒筋活絡作用,以平肝舒筋為長,是治療風濕痹痛、筋脈拘攣的要藥,也可用于血虛肝旺,筋脈失養,攣急疼痛等;并可用治腳氣腫痛,沖心煩悶;兼能消食生津,可用于消化不良之證。蠶沙既能祛濕,又善祛風,凡風濕痹證,無論風重、濕重,蠶沙均可使用;并能祛風止癢,用治風疹遍身瘙癢。
2、木瓜與白芍:兩者均治筋病,對于轉筋、筋急之證都可應用。但木瓜功在化濕而舒筋,故主要用于濕盛所致的霍亂轉筋及風濕痹證,關節屈伸不利等;白芍養血斂陰,柔肝舒筋,故主要用于陰血不足,不能榮養筋脈所致的肢體攣急、抽搐、疼痛等。本瓜化濕和脾,可治療吐利,腳氣水腫;白芍養血柔肝,可治療陰虛陽浮之證以及婦科病等。
相關藥品木瓜酒、木瓜丸、豹骨木瓜酒、參茸木瓜藥酒。
相關方劑實脾散(《重訂嚴氏濟生方》)、六和湯(《和劑局方》)、雞鳴散(《朱氏集驗方》)、痹癥湯(《脈癥正宗》)。
藥膳食療木瓜燉魚湯:
(1)功效:這是一道適合女性食用的美味菜肴,可以收到美容豐胸的效果。
(2)原材料:青木瓜半個(150g)。鮮魚1尾,水4碗,鹽少許。
(3)做法:先將木瓜洗凈、切塊。再放入水中熬湯,先以大火煮滾。再轉小火燉約半小時。將魚宰殺、切塊、洗凈,與木瓜一起煮至熟,起鍋前,加少許鹽即可。
(4)用法:佐餐食用。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夏、秋二季果實綠黃時采收,置沸水中燙至外皮灰白色,對半縱剖,曬干。
炮制方法1、木瓜: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凈,略泡,蒸透,切薄片,干燥。
2、炒木瓜:取木瓜片,用微火炒至微焦,取出晾涼。
3、木瓜經過切制、蒸制和炒制之后,用80%乙醇提取,對木瓜不同炮制品的總黃酮含量進行測定,結果皺皮木瓜總黃酮含量生品為0.9995%,蒸制為2.525%炒制為3.830%,說明加熱處理對木瓜總黃酮含量有顯著的影響。
保存方法
貯干燥容器內,炒木瓜密閉,置通風干燥處。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果實多呈縱剖成對半的長圓形,長4-9cm,寬2-5cm,厚1-2.5cm。外表面紫紅色或紅棕色,有不規則的深皺紋;剖面邊緣向內卷曲,果肉紅棕色,中心部分凹陷,棕黃色。種子扁長三角形,多脫落,質堅硬。氣微清香,味酸。以質堅實、味酸者為佳。
飲片性狀1、木瓜片:為類月牙形薄片,表面紅棕色,有皺紋,周邊紫紅色或紅棕色。氣微清香,味酸。
2、炒木瓜:形如木瓜片,紅褐色有焦斑。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380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