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棘,中藥名。為胡頹子科沙棘屬植物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的干燥成熟果實。具有健脾消食,止咳祛痰,活血祛瘀的功效。主治脾虛食少,咳嗽痰多,瘀血證。
中文名稱
沙棘拉丁文名
Hippophae Fructus別名
達爾、沙棗、醋柳果、大爾卜興、醋柳、酸刺子、酸柳柳、其察日嘎納、酸刺、黑刺、黃酸刺、酸刺刺性味歸經
味甘、酸,性溫;歸脾、胃、肺、心經藥材分類
植物醫保類型
醫保(沙棘)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保存方法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健脾消食,止咳祛痰,活血散瘀。
主治1、脾虛食少:本品能溫養脾氣,開胃消食;其味甘酸,又可化陰生津。
2、咳嗽痰多:本品入于肺經,能止咳祛痰,為藏醫、蒙醫治療咳喘痰多之較常用藥。
3、瘀血證:本品具有活血祛瘀作用,可用治胸痹心痛,跌打損傷,婦女月經不調等多種瘀血證。
用法用量內服:煎服,3-9g。
注意事項尚不明確。
化學成分本品含維生素類(C、VA、VE、VB1、VB2、VB12、VK、)及葉酸;黃酮類及萜類;蛋白質及多種氨基酸;脂肪及脂肪酸;糖類。此外,尚含生物堿、香豆素及酸性物質,并富含礦物質和微量元素。
藥理作用沙棘黃酮能改善心肌微循環,降低心肌耗氧量,抗血管硬化,抗炎等作用;沙棘油及其果汁有抗疲勞、降血脂、抗輻射、抗潰瘍、保肝及增強免疫功能等作用。
相關論述1、《晶珠本草》:“治肺病、喉病……益血。”
2、《如意寶樹》:“沙棘果治消化不良,肝病。”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1、治脾氣虛弱或脾胃氣陰兩傷,食少納差,消化不良,脘脹腹痛,體倦乏力等癥,配芫荽子、藏木香、余甘子、石榴子等同用。
2、治咳嗽痰多,配余甘子、白葡萄、甘草等同用,如五味沙棘散(《青海省藏藥標準》)。
相關配伍1、沙棘配麥門冬:沙棘甘酸化陰,具有益氣生津的功效;麥門冬甘寒質潤,具有益胃生津的作用。兩藥配伍,可增強益氣養陰,生津止渴的作用。適用于熱病氣津兩傷及久病氣津不足等。
2、沙棘配黃芪:沙棘具有健脾益氣,化陰生津的作用;黃芪具有健脾益氣,補氣升陽的功效。兩藥配伍,可增強健脾益氣,益胃養陰的作用。適用于脾氣虛弱,或脾胃氣陰兩傷者。
3、沙棘配半夏:沙棘具有補肺斂肺,化痰止咳的作用;半夏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兩藥配伍,可增強燥濕健脾,化痰止咳的作用。適用于肺虛久咳,寒痰濕痰等。
4、沙棘配山楂:沙棘具有溫補脾胃,消食治痢,澀腸止瀉的功效;山楂具有健脾開胃,消食化積的作用。兩藥配伍,可增強消食健胃的作用。適用于脾胃虛弱,食積不化,瀉痢日久等。
5、沙棘配川芎:沙棘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川芎具有活血行氣,調經止痛的作用。兩藥配伍,可增強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作用。適用于瘀血阻滯,經閉痛經等。
6、沙棘配乳香:沙棘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乳香具有活血止痛,行氣散滯的作用。兩藥配伍,可增強活血化瘀,行氣散滯的作用。適用于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
鑒別用藥1、沙棘與西洋參:兩藥均具有補氣養陰,生津止渴,補益肺氣,化痰止咳的功效,均可用于熱病氣陰兩傷及肺虛久咳。然西洋參甘寒,具有補肺氣,益肺陰,降虛火,清肺熱的功效,多用于肺虛久咳,耗傷氣陰,陰虛火旺,干咳少痰或痰中帶血等。而沙棘入肺經,味甘能補,酸澀收斂,溫以祛寒,既有補肺、溫肺、斂肺之功,又能止咳祛痰,故肺虛久咳,寒痰濕痰者最為相宜。沙棘又可溫補脾胃,消食治痢,澀腸止瀉,用于脾胃虛弱,積食不化,瀉痢日久。沙棘又具有活血祛瘀,通經止痛的作用,可用治胸痹心痛,跌打損傷,婦女月經不調等多種瘀血證。
2、沙棘與甘草:兩藥均具有止咳化痰的功效,用于肺虛久咳。然沙棘味甘能補,酸澀收斂,溫以祛寒,既有補肺、溫肺、斂肺之功,又能止咳祛痰,故肺虛久咳,寒痰濕痰者最為相宜。而甘草甘潤平和,歸肺經,補益肺氣,潤肺止咳,無論外感內傷,寒熱虛實,新病久咳,均可應用。故床臨常隨證配伍用于風寒咳嗽,風熱咳嗽,寒痰咳喘,濕痰咳嗽,肺燥咳嗽等。沙棘甘酸化陰,有益氣生津之功,多用于熱病氣津兩傷及久病氣津不足者;沙棘又可溫補脾胃,消食治痢,澀腸止瀉,用于脾胃虛弱,積食不化,瀉痢日久沙棘又具有活血祛瘀,通經止痛的作用,可用治胸痹心痛,跌打損傷,婦女月經不調等多種瘀血證。甘草生用性涼,具有清熱解毒,消腫利咽之功,多用治熱毒瘡瘍,咽痛喉痹之證;甘草又可用于藥物及食物中毒,甘草味甘,緩急止痛,既可治脾胃虛寒,脘腹攣急作痛,又可治陰血不足,筋失所養,攣急轉筋疼痛;甘草善止莖中痛,尤以生草梢為佳,可直達莖中而止痛,故常用于心熱移于小腸之溲赤澀痛;甘草甘平,藥性和緩,能升能降,能浮能沉,故與寒熱溫涼補瀉等各類藥物同用,有緩和藥性,調和百藥之功。
相關藥品心達康膠囊。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秋冬二季果實成熟時或天冷凍硬后采收,除去雜質,曬干或蒸后曬干,生用。
保存方法
置通風干燥處,防霉,防蛀。
藥材鑒別
鑒別1、果皮表面觀:果皮表皮細胞表面觀多角形,垂周壁稍厚。表皮上盾狀毛較多,由100多個單細胞毛毗連而成,末端分離,單個細胞長80-220μm,直徑約,毛脫落后的疤痕由7-8個圓形細胞聚集而成,細胞壁稍厚。果肉薄壁細胞含多數橙紅色或橙黃色顆粒狀物。鮮黃色油滴甚多。
2、取(含量測定)異鼠李素項下的供試品溶液30ml,濃縮至約5ml,加水25ml,用乙酸乙酯提取2次。每次20ml,合并乙酸乙酯液,蒸干,殘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異鼠李素對照品、槲皮素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2μl分別點于同一含3%醋酸鈉溶液制備的硅膠G薄層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酸(5:2: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三氯化鋁試液,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藥材性狀果實類球形或扁球形,單個或數個粘連,單個直徑5-8mm;表面棕紅色或黑褐色,皺縮,多具短小果柄;果肉油潤,質柔軟。種子扁卵形,長2.5-4mm,寬約2mm,表面褐色,種臍位于狹端,另一端有珠孔,兩側各有一條縱溝;種皮較硬,擊破后,子葉乳白色,油性。氣微,味酸、澀。以粒大、肉厚、油潤者為佳。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380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