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中藥名。為菊科菊屬植物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的干燥頭狀花序。具有疏散風熱,平抑肝陽,清肝明目,清熱解毒的功效。主治風熱感冒,溫病初起,肝陽眩暈,肝風實證,目赤昏花,瘡癰腫毒。
中文名稱
菊花拉丁文名
Chrysanthemi Flos別名
節(jié)華、日精、女節(jié)、女華、女莖、更生、周盈、傅延年、陰成、甘菊、真菊、金精、金蕊性味歸經(jīng)
味辛、甘、苦,性微寒;歸肺、肝經(jīng)藥材分類
植物醫(yī)保類型
醫(yī)保(菊花)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保存方法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疏散風熱,平抑肝陽,清肝明目,清熱解毒。
主治1、風熱感冒,溫病初起:本品味辛疏散,體輕達表,氣清上浮,微寒清熱,功能疏散肺經(jīng)風熱,但發(fā)散表邪之力不強。常用治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溫邪犯肺,發(fā)熱、頭痛、咳嗽等癥。
2、肝陽眩暈,肝風實證:本品性寒,入肝經(jīng),能清肝熱、平肝陽,常用治肝陽上亢,頭痛眩暈,肝火上攻而眩暈、頭痛,以及肝經(jīng)熱盛、熱極動風者。
3、目赤昏花:本品辛散苦泄,微寒清熱,入肝經(jīng),既能疏散肝經(jīng)風熱,又能清泄肝熱以明目,故可用治肝經(jīng)風熱,或肝火上攻所致目赤腫痛,肝腎精血不足,目失所養(yǎng),眼目昏花,視物不清。
4、瘡癰腫毒:本品味苦性微寒,能清熱解毒,可用治瘡癰腫毒。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服,5-9g。
禁忌中西藥配伍禁忌:與鎮(zhèn)靜藥、麻醉藥、降壓藥同用時不宜劑量過大。
注意事項尚不明確。
化學成分本品含揮發(fā)油,油中為龍腦、樟腦、菊油環(huán)酮等,此外,尚含有菊苷、腺嘌呤、膽堿、黃酮、水蘇堿、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E、氨基酸及刺槐素等。
藥理作用菊花水浸劑或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多種致病性桿菌及皮膚真菌均有一定抗菌作用。本品對流感病毒PR3和鉤端螺旋體也有抑制作用。菊花制劑有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冠脈血流量、提高心肌耗氧量的作用,并具有降壓、縮短凝血時間、解熱、抗炎、鎮(zhèn)靜作用。
相關論述1、《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主諸風頭眩、腫痛,目欲脫,淚出,皮膚死肌,惡風濕痹,利血氣。”
2、《用藥心法》:“去翳膜,明目。”
3、《本草綱目拾遺》:“專入陽分。治諸風頭眩,解酒毒疔腫。”,“黃茶菊,明目祛風,搜肝氣,治頭暈目眩,益血潤容,入血分;白茶菊,通肺氣,止咳逆,清三焦郁火,療肌熱,入氣分。”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1、治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溫邪犯肺,發(fā)熱、頭痛、咳嗽等癥,每與性能功用相似的桑葉相須為用,并常配伍連翹、薄荷、桔梗等,如桑菊飲(《溫病條辨》)。
2、治肝陽上亢,頭痛眩暈,每與石決明、珍珠母、白芍等平肝潛陽藥同用。若肝火上攻而眩暈、頭痛,以及肝經(jīng)熱盛、熱極動風者,可與羚羊角、鉤藤、桑葉等清肝熱、息肝風藥同用,如羚角鉤藤湯(《通俗傷寒論》)。
3、治肝經(jīng)風熱,或肝火上攻所致目赤腫痛,治療前者常與蟬蛻、木賊、白僵蠶等疏散風熱明目藥配伍,治療后者可與石決明、決明子、夏枯草等清肝明目藥同用。若肝腎精血不足,目失所養(yǎng),眼目昏花,視物不清,又常配伍枸杞子、熟地黃、山茱萸等滋補肝腎、益陰明目藥,如杞菊地黃丸(《醫(yī)級》)。
4、治瘡癰腫毒,常與金銀花、生甘草同用,如甘菊湯(《揣摩有得集》)。
相關配伍1、菊花配枸杞子:菊花善于疏散風熱,清肝明目;枸杞子善于滋補肝腎明目。二藥配伍,既能滋補肝腎之精血,又能清泄浮越之虛火,有補下清上之功。常用治肝腎不足、虛火上擾所致的頭痛頭暈、視物昏花。
2、菊花配川芎、生石膏:菊花、川芎皆能祛風止痛,菊花入肝經(jīng)氣分,兼能清熱;芎入肝經(jīng)血分,兼能活血;生石膏辛甘大寒,善清泄上焦氣分邪熱。三藥相配,有清熱祛風止痛之功。常用治風熱上攻或肝火上擾所致的頭痛眩暈、目赤腫痛。
3、菊花配金銀花:二藥皆有疏散風熱,清熱解毒之功。二者相配,則疏散風熱、清熱解毒之功更著。常用治風熱感冒,溫病初起,疔瘡腫毒。
4、菊花配黑芝麻:菊花善于平肝、清肝、明目;黑芝麻善于滋補肝腎陰血。二者伍用,亦清亦補,標本兼顧,有養(yǎng)陰明目之功。常用治肝腎陰虛所致的頭暈目眩、視物昏花。
5、菊花配天麻:菊花能平肝清肝;天麻能平抑肝陽、息風止痙。二者相合,平肝清肝、息風止痙。常用治肝陽上亢所致的頭暈頭痛及肝風內(nèi)動所致的四肢抽搐。
6、菊花配僵蠶:菊花善于疏散風熱,兼能清肝;僵蠶善于祛風散熱,化痰散結。二藥相合,有疏風散熱,消腫散結之功。常用于風熱上壅所致的咽喉腫痛。
7、菊花配細辛:二藥皆有祛風止痛之功。菊花辛涼,兼能清熱平肝;細辛辛溫,又能散寒止痛。二者配伍,寒熱同用,相反相成,共奏祛風散熱,解表止痛之效。常用治外感風邪或外感風熱所致之頭痛、頑固性頭痛以及頭風等。
鑒別用藥1、黃菊花與白菊花:菊花有黃菊花、白菊花之分,一般疏散風熱多用黃菊花,平肝、清肝明目宜用白菊花。
2、桑葉與菊花:桑葉與菊花皆味甘苦、性寒涼,歸肺、肝經(jīng)。都能疏散風熱,平抑肝陽,清肝明目。同用可治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發(fā)熱、微惡風寒、頭痛、咳嗽:肝陽上亢,頭痛眩暈;風熱上攻或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腫痛,以及肝腎不足,目暗昏花。但桑葉疏散風熱之力較強,又善于凊肺潤燥,并能涼血止血,也可用于肺熱或燥熱傷肺,咳嗽痰少,色黃而黏稠,或干咳少痰,咽癢,血熱妄行的咳血、吐血、衄血等。菊花平肝、清肝明目之力較強,又能清熱解毒,也可用于瘡癰腫毒。
3、菊花與夏枯草:兩者均歸肝經(jīng)而能清肝明目,治肝火目赤腫痛及肝陽眩暈頭痛。然菊花味辛甘苦,微寒質輕,兼入肺經(jīng),為辛涼解表藥,不僅能疏散風熱,善治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之發(fā)熱頭痛,而且兼益肝陰,清熱解毒,可療肝腎虧虛之視物昏花及疔瘡腫毒。夏枯草味苦辛性寒,兼入膽經(jīng),為清熱瀉火藥,其清肝火力強,兼益肝血,尤適用于目赤腫痛屬肝火上炎者,并治肝陰不足之目珠夜痛等;又能散郁結、降血壓,善治瘰疬、癭瘤及高血壓屬肝陽上亢者。
4、菊花與決明子:兩者均歸肝經(jīng)而能清肝明目,兼益肝腎陰血,主治肝火上炎之目赤腫痛、頭痛眩暈及高血壓病,肝腎虧虛之目暗不明。然菊花味辛甘苦,微寒質輕,為辛涼解表藥,尤善疏散風熱,平肝明目,故適用于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肝陽眩暈、肝經(jīng)風熱或肝火之目赤腫痛及肝陰不足之視物昏花;又能清熱解毒,可用于癰腫瘡毒。決明子味甘苦咸,微寒質潤,屬清熱瀉火藥,既善清肝火,又善益腎陰,且能潤腸燥,故為明目之佳品。
5、菊花與野菊花:兩者均味苦辛,性寒歸肝肺經(jīng),既能清熱解毒,治癰腫疔瘡、丹毒腫痛,又能清肝而治肝火或風熱之目赤腫痛。然菊花屬辛涼解表藥,解毒之力不及野菊花,以疏散風熱、平肝明目為主,兼益肝陰,善治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之發(fā)熱頭痛、肝腎虧虛之視物昏花、肝陽眩暈頭痛及肝熱驚風抽搐。野菊花清熱解毒之力強,又兼利咽,善治咽喉腫痛,以及濕疹、皮膚瘙癢。
6、菊花與枸杞子:兩者均味甘,歸肝經(jīng)而有益陰明目的作用,皆可治肝腎不足之目暗昏花。然菊花味辛苦性微寒,主入肺經(jīng),益陰力較小,功專疏散風熱,清熱解毒,兼能平肝潛陽,主治風熱感冒、發(fā)熱頭痛、疔瘡腫毒、眩暈驚風。枸杞子甘平質潤,又歸腎經(jīng),為平補陰陽之品,且益陰力較強,長于補腎益精,養(yǎng)肝明目,兼可潤肺止咳,善治腎虛腰痛、遺精滑精、血虛萎黃、陰虛勞嗽、潮熱盜汗。
相關藥品風熱感冒顆粒、芎菊上清丸、上清丸、山菊降壓片、明目地黃丸。
相關方劑桑菊飲(《溫病條辨》)、羚角鉤藤湯(《通俗傷寒論》)、杞菊地黃丸(《麻疹全書》)、甘菊湯(《揣摩有得集》)。
藥膳食療1、枸杞菊花茶:
(1)功效:益肝滋腎、熄火明目。用于肝腎不足,風陽上擾的下虛上實證癥見頭暈、目眩、干澀、視物模糊、口干不欲飲、白內(nèi)障等患者。
(2)原材料:白菊花10g,枸杞子15g。
(3)做法:將上述2味放入保溫杯中,用沸水沖泡,加蓋燜10-15分鐘即可。
(4)用法:代茶頻飲。
2、菊花粥:
(1)功效:菊花提取物能抑制毛細血管的通透性而有抗炎的作用。枇杷葉中的苦杏仁苷具有鎮(zhèn)咳作用,皂苷有祛熱作用。此外,還有抑制流感病毒的作用。全方疏風清熱,宣肺止咳。適用于風溫初起,癥見微熱、咳嗽、口微渴、脈浮數(shù)者。
(2)原材料:菊花10g,大米100g,白糖適量。
(3)做法:將菊花先煎、去渣,取上清液。加入大米。用文火煮成稀粥。待熟時調入白糖即可。
(4)用法:溫服,每日1-2次,脾虛便溏者忌服。
3、調元杞菊酒:
(1)功效:方劑中的巴戟天味辛、甘,微溫,歸腎、肝經(jīng)。能補腎陽、強筋骨、祛風濕。該藥酒可補元氣、溫肝陽、益精血適用于肝陽不足、元氣虧虛所致的形寒怕冷、四肢不溫等。
(2)原材料:菊花50g,枸杞子50g,巴戟天30g,肉蓯蓉30g,白酒1000ml。
(3)做法:將上藥搗為粗末置于干凈瓶中,注入白酒,加蓋密封,放置陰涼干燥處。經(jīng)10日后即可飲用。
(4)用法:每日早、晚各溫飲10-15ml。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秋末、冬初花盛開時,于晴天露水干后,分批采摘頭狀花序,置通風處陰干或焙干,或蒸后干燥。藥材按產(chǎn)地和加工方法不同,分為“亳菊”、“滁菊”“貢菊”、“杭菊”。
炮制方法1、菊花: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殘留的梗葉,篩去灰屑。
2、炒菊花:選擇完整菊花,用文火炒至花瓣邊緣呈微黑色,取出放涼。
3、菊花炭:取凈菊花置鍋內(nèi),用中火炒至焦褐色,噴淋清水少許,滅盡火星,取出晾透。
保存方法
貯干燥容器內(nèi),置陰涼干燥處,防霉,防蛀。菊花炭及時散熱,宜防復燃。
藥材鑒別
鑒別1、本品粉末黃白色。花粉粒類球形,直徑32-37μm,表面有網(wǎng)孔紋及短刺,具3孔溝。T形毛較多,頂端細胞長大,兩臂近等長,柄2-4細胞。腺毛頭部鞋底狀,6-8細胞兩兩相對排列。草酸鈣簇晶較多,細小。
2、取本品1g,剪碎,加石油醚(30-60℃)20ml,超聲處理10分鐘,棄去石油醚,藥渣揮干,加稀鹽酸1ml與乙酸乙酯50ml,超聲處理30分鐘,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菊花對照藥材1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綠原酸對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0.5-1μl,分別點于同一聚酰胺薄膜上,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酸-冰醋酸-水(1∶15∶1∶1∶2)的上層溶液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和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藥材性狀1、亳菊:頭狀花序倒圓錐形或圓筒形,有時稍壓扁呈扇形,直徑1.5-3cm。總苞碟狀,總苞片3-4層,卵形或橢圓形,草質,黃綠色或褐綠色,外被柔毛,邊緣膜質,花托半球形,無托片或托毛。舌狀花數(shù)層,雌性,位于外圍,類白色,勁直,上舉,縱向折縮,散生金黃色腺點;管狀花多數(shù),兩性,位于中央,為舌狀花所隱藏,黃色,先端5齒裂。瘦果不發(fā)育。無冠毛。體輕,質柔潤,干時松脆。氣清香,味甘、微苦。
2、滁菊:不規(guī)則球形或扁球形,直徑1.5-2.5cm。舌狀花白色,不規(guī)則扭曲,內(nèi)卷,邊緣皺縮,有時可見淡褐色腺點;管狀花大多隱藏。
3、貢菊:扁球形或不規(guī)則球形,直徑1.5-2.5cm。舌狀花白色或類白色。斜升,上部反折,邊緣稍內(nèi)卷而皺縮,通常無腺點;管狀花少,外露。
4、杭菊:碟形或扁球形,直徑2.5-4cm,常數(shù)個相連成片。舌狀花類白色或黃色,平展或微折疊,彼此粘連。通常無腺點;管狀花多數(shù),外露。
5、懷菊:呈不規(guī)則球形或扁球形,直徑1.5-2.5cm。多數(shù)為舌狀花,舌狀花類白色或黃色,不規(guī)則扭曲,內(nèi)卷,邊緣皺縮,有時可見腺點;管狀花大多隱藏。
飲片性狀1、菊花:參見“藥材”項。
2、炒菊花:形如菊花,花瓣邊緣呈微黑色。
3、菊花炭:形如菊花,有的花朵散離,花瓣呈焦褐色。
我愛中藥網(wǎng),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386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