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葉,中藥名。為??粕僦参锷orus alba L.的干燥葉。具有疏散風熱,清肺潤燥,平抑肝陽,清肝明目的功效。主治風熱感冒、溫病初起,肺熱咳嗽、燥熱咳嗽,肝陽眩暈,目赤昏花。
中文名稱
桑葉拉丁文名
Mori Folium別名
鐵扇子、蠶葉性味歸經(jīng)
味甘、苦,性寒;歸肺、肝經(jīng)藥材分類
植物醫(yī)保類型
醫(yī)保(桑葉)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保存方法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疏散風熱,清肺潤燥,平抑肝陽,清肝明目。
主治1、風熱感冒,溫病初起:本品甘寒質(zhì)輕,輕清疏散,雖疏散風熱作用較為緩和,但又能清肺熱、潤肺燥,故常用于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溫熱犯肺,發(fā)熱、咽癢、咳嗽等癥。
2、肺熱咳嗽,燥熱咳嗽:本品苦寒清泄肺熱,甘寒涼潤肺燥,故可用于肺熱或燥熱傷肺,咳嗽痰少,色黃而黏稠,或干咳少痰、咽癢等癥。
3、肝陽眩暈:本品苦寒,兼入肝經(jīng),有平降肝陽之效,故可用治肝陽上亢,頭痛眩暈,頭重腳輕,煩躁易怒者。
4、目赤昏花:本品既能疏散風熱,又苦寒入肝能清泄肝熱,且甘潤益陰以明目,故常用治風熱上攻、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澀痛、多淚。
5、本品尚能涼血止血,還可用治血熱妄行之咳血、吐血、衄血,宜與其他涼血止血藥同用。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服,5-9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眼。
注意事項尚不明確。
化學成分本品含脫皮固酮、蕓香苷、桑苷、槲皮素、異槲皮素、東莨菪素、東莨菪苷等。
藥理作用鮮桑葉煎劑體外試驗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等多種致病菌有抑制作用,煎劑有抑制鉤端螺旋體的作用。對多種原因引起的動物高血糖癥均有降糖作用,所含脫皮固酮能促進葡萄糖轉(zhuǎn)化為糖原,但不影響正常動物的血糖水平。脫皮激素還能降低血脂水平,對人體能促進蛋白質(zhì)合成,排除體內(nèi)膽固醇,降低血脂。
毒理作用將10%桑葉注射液注射于兔股四頭肌或滴入兔眼結(jié)膜囊內(nèi),未發(fā)現(xiàn)有局部刺激作用;豚鼠過敏反應試驗為陰性;體外試驗對羊紅細胞未見溶血反應。給小鼠一次腹腔注射桑葉注射液的安全用量,相當于人用量(10%桑葉注射液5ml,肌注,每日1-2次)的250倍。在亞急性毒性試驗中,用桑葉注射液人用量的60倍劑量,連續(xù)給小鼠腹腔注射21d,對內(nèi)臟器官無損害;如給予更大劑量,則對肝、腎、肺等產(chǎn)生變性、出血性損害。
相關論述1、《本草蒙筌》:“采經(jīng)霜者煮湯,洗眼去風淚殊勝。鹽搗敷蛇蟲蜈蚣咬毒,蒸搗罯撲損瘀血帶凝。煎代茶,消水腫腳浮,下氣令關節(jié)利;研作散,湯調(diào)。止霍亂吐瀉,出汗除風痹疼。炙和桑衣煎濃,治痢諸傷止血?!?/p>
2、《本草備要》:“甘寒,手足陽明之藥。大腸、胃。涼血刀斧傷者,為末,干貼之妙。燥濕,去風明目。采經(jīng)霜者煎湯洗眼,去風淚;洗手足,去風痹。桑葉、黑芝麻等分,蜜丸、名扶桑丸,除濕去風,烏須明目。末服止盜汗,嚴州有僧,每就枕,汗出遍身,比旦,衣被皆透,二十年不能療。監(jiān)寺教采帶露桑葉,焙干為末,空心米飲下二錢,數(shù)日而愈。代茶止消渴。”
3、《本草分經(jīng)》:“苦甘而涼。滋燥涼血,止血去風,清泄少陽之氣熱?!?/p>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1、治療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溫熱犯肺,發(fā)熱、咽癢、咳嗽等癥,常與菊花相須為用,并配伍連翹、薄荷、桔梗等藥,如桑菊飲(《溫病條辨》)。
2、治療肺熱或燥熱傷肺,咳嗽痰少,色黃而粘稠,或干咳少痰、咽癢等癥。輕者可配杏仁、沙參、貝母等同用,如桑杏湯(《溫病條辨》);重者可配生石膏、麥冬、阿膠等同用,如清燥救肺湯(《醫(yī)門法律》)。
3、治療肝陽上亢,頭痛眩暈,頭重腳輕,煩躁易怒者,常與菊花、石決明、白芍等平抑肝陽藥同用。
4、治療風熱上攻、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澀痛、多淚,可配伍菊花、蟬蛻、夏枯草、決明子等疏散風熱、清肝明目之品。若肝腎精血不足,目失所養(yǎng),眼目昏花,視物不清,常配伍滋補精血之黑芝麻,如扶桑至寶丹(《壽世保元》)。若肝熱引起的頭昏、頭痛,本品亦可與菊花、石決明、夏枯草等清肝藥同用。
相關配伍1、桑葉配菊花:二藥皆能疏散風熱,平肝,清肝明目。二者常相須為用,治療風熱表證或溫病初起,肝陽上亢之頭痛眩暈,風熱上攻或肝火上炎的目赤腫痛。
2、桑葉配桑枝:桑葉質(zhì)輕性寒,能清瀉肝火;桑枝苦平,能除風濕以止痛,利關節(jié)以治麻木。二藥配伍,輕清發(fā)散,通達四肢。常用治肝風肝火郁滯于絡所致之頭暈、頭痛、肢體麻木等。對外感風熱所致的頭痛、關節(jié)疼痛亦常配用。
3、桑葉配黑芝麻:桑葉能清肝明目以治標;黑芝麻能補益肝腎精血以治本。二者伍用,具有滋陰明目之功。常用治肝腎不足所致的頭暈目眩,視物昏花。
4、桑葉配蘇子:桑葉能疏風清熱,涼血通絡;蘇子能降氣平喘。二者配伍,疏風清熱,降氣平喘。常用治肺熱受風而致咳逆上氣,吐痰黏稠,氣喘,口渴等。
5、桑葉配枇杷葉:桑葉疏散風熱,清肺潤燥,宣肺止咳;枇杷葉降氣肅肺,化痰止咳。二者配伍,共奏宣降肺氣,化痰止咳之功。常用治風熱燥火犯肺,宣降失職所致的咳喘,痰出不爽等。
6、桑葉配桑白皮:桑葉疏風清熱,宣肺止咳;桑白皮清瀉肺熱,降氣平喘。二藥合用,宣降肺氣,清熱止咳平喘。常用治風熱蘊肺,咳嗽上氣,痰黃或白而黏稠者。
鑒別用藥1、生桑葉與蜜制桑葉:桑葉功能疏散風熱,清肺潤燥,平抑肝陽,清肝明目,涼血止血。桑葉若蜜制則能增強潤肺止咳的作用,故肺燥咳嗽多用蜜制桑葉;而疏散風熱,淸肺潤燥,平抑肝陽,清肝明目,涼血止血,則多用生桑葉。
2、桑葉與菊花:桑葉與菊花皆味甘苦、性寒涼,歸肺、肝經(jīng)。都能疏散風熱,平抑肝陽,清肝明目。同用可治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發(fā)熱、微惡風寒、頭痛、咳嗽;肝陽上亢,頭痛眩暈;風熱上攻或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腫痛,以及肝腎不足,目暗昏花。但桑葉疏散風熱之力較強,又善于清肺潤燥,并能涼血止血,也可用于肺熱或燥熱傷肺,咳嗽痰少,色黃而黏稠,或干咳少痰,咽癢,血熱妄行的咳血、吐血、衄血等。菊花平肝、清肝明目之力較強,又能清熱解毒,也可用于瘡癰腫毒。
相關藥品桑姜感冒片、風熱咳嗽膠囊、秋燥感冒顆粒、桑麻丸、天麻首烏片。
相關方劑桑菊飲(《溫病條辨》)、桑杏湯(《溫病條辨》)、清燥救肺湯(《醫(yī)門法律》)、羚角鉤藤湯(《通俗傷寒論》)、扶桑丸(《壽世保元》)。
藥膳食療桑葉荷葉粥:
1、功效:降血壓、降血脂、散淤血、解暑熱。適用于高血壓病、高血脂肥胖癥所導致的頭痛眩暈、耳鳴眼花、失眠等。
2、原材料:桑葉10g,鮮荷葉1張,大米50g。白糖適量。
3、做法:將桑葉、荷葉洗凈,先煎,再去渣,取上清汁,加入大米。用文火煮成稀粥。熟時調(diào)入白糖即可。
4、用法:溫服,每日1-2次。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初霜后采收,除去雜質(zhì),干燥。
炮制方法1、桑葉: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搓碎,去柄,篩去灰屑。
2、炒桑葉:取生桑葉,置鍋內(nèi),用文火加熱,炒至微焦,取出放涼。
3、蒸桑葉:取桑葉放蒸籠內(nèi),下墊清潔細麻布,蒸1h,取出,曬干。
4、蜜桑葉:取煉蜜用適量開水稀釋后,加入凈桑葉碎片拌勻,悶潤后置鍋內(nèi),用文火炒至表面深黃色,微有光澤,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每桑葉100kg,用煉蜜25kg。
保存方法
貯干燥容器內(nèi),蜜桑葉密閉,置陰涼通風干燥處。
藥材鑒別
鑒別1、本品粉末黃綠色或黃棕色。上表皮有含鐘乳體的大型晶細胞,鐘乳體直徑47-77μm。下表皮氣孔不定式,副衛(wèi)細胞4-6個。非腺毛單細胞,長50-230mm。草酸鈣簇晶直徑5-16μm;偶見方晶。
2、取本品粉末2g,加石油醚(60-90°C)30ml,加熱回流30分鐘,棄去石油醚液,藥渣揮干,加乙醇30ml,超聲處理20分鐘,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熱水10ml,置60°C水浴上攪拌使溶解,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桑葉對照藥材2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酸(5:2:1)的上層溶液為展開劑,置用展開劑預飽和10分鐘的展開缸內(nèi),展開約至8cm,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藥材性狀葉多皺縮、破碎。完整者有柄,葉柄長1-2.5cm;葉片展平后呈卵形或?qū)捖研危L8-15cm,寬7-13cm,先端漸尖,基部截形、圓形或心形,邊緣有鋸齒或鈍鋸齒,有的不規(guī)則分裂。上表面黃綠色或淺黃棕色,有的有小疣狀突起;下表面顏色稍淺,葉脈突出,小脈網(wǎng)狀,脈上被疏毛。脈基具簇毛。質(zhì)脆。氣微,味淡、微苦澀。
飲片性狀1、桑葉:呈碎片狀,上表面呈黃綠色,略有光澤背面淡黃綠色或黃白色,葉脈突起,小脈交織呈網(wǎng)狀,質(zhì)脆。氣微,味淡、微苦澀。
2、炒桑葉:形如桑葉,表面褐黃色微焦。
3、蒸桑葉:形如桑葉,顏色加深。
4、蜜桑葉:形如桑葉碎片,表面暗黃色,微有光澤,略帶黏性,味甜。
我愛中藥網(wǎng),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393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