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貝母,中藥名。為百合科貝母屬植物川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Don、暗紫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C.Hsia、甘肅貝母Fritillaria przewalskii Maxim.或梭砂貝母Fritillaria delavayi Franch的鱗莖。具有清熱化痰,潤肺止咳,散結消腫的功效。主治虛勞咳嗽,肺熱燥咳,瘰疬,乳癰,肺癰。
中文名稱
川貝母拉丁文名
Fritillariae Cirrhosae Bulbus別名
虻、黃虻、莔、貝母、勤母、藥實性味歸經
味苦、甘,性微寒;歸肺、心經藥材分類
植物醫保類型
醫保(川貝母)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保存方法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清熱化痰,潤肺止咳,散結消腫。
主治1、虛勞咳嗽,肺熱燥咳:本品性寒味微苦,能清泄肺熱化痰,又味甘質潤能潤肺止咳,尤宜于內傷久咳,燥痰、熱痰之證。
2、瘰疬,乳癰,肺癰:本品能清化郁熱,化痰散結。
用法用量內服:煎服,3-10g;研末服1-2g。
禁忌1、中藥配伍禁忌:忌與烏頭配伍。
2、中西藥配伍禁忌:
(1)與降血壓藥,阿托品等M膽堿受體阻滯藥聯用時不宜用量過大。
(2)不宜與碘離子制劑,酶制劑,重金屬制劑(如硫酸亞鐵、硫酸鎂、氫氧化鋁等)聯用。
(3)不宜與碳酸氫鈉等堿性較強的西藥聯用。
(4)不宜與阿托品、氨茶堿、地高辛聯用。
(5)不宜與咖啡因、苯丙胺聯用。
注意事項反烏頭。
化學成分均含多種生物堿,如川貝母含青貝堿、松貝堿甲和松貝堿乙,還含川貝堿和西貝素。暗紫貝母還含松貝寧及蔗糖,甘肅貝母含有岷貝堿甲、岷貝堿乙;梭砂貝母含有白爐貝堿、爐貝堿。
藥理作用貝母總生物堿及非生物堿部分,均有鎮咳作用;川貝流浸膏,川貝母堿均有不同程度的祛痰作用。此外,西貝母堿還有解痙作用;川貝堿、西貝堿有降壓作用;貝母堿能增加子宮張力;貝母總堿有抗潰瘍作用。
毒理作用小鼠靜注川貝母堿的最小致死量為40mg/kg,大鼠靜注西貝母堿的LD50則為148.4mg/kg。小鼠灌胃徽貝醇提取物的最小致死量為40g(生藥)/kg。川貝醇提取物的LD50>50g(生藥)/kg。
相關論述1、《神農本草經》:“主傷寒煩熱,淋瀝邪氣,疝瘕,喉痹,乳難,金瘡,風痙。”
2、《本草匯言》:“貝母,開郁,下氣,化痰之藥也,潤肺消痰,止咳定喘,則虛勞火結之證,貝母專司首劑。”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1、治肺陰虛勞嗽,久咳有痰者,常配沙參、麥冬等以養陰潤肺化痰止咳。
2、治肺熱、肺燥咳嗽,常配知母以清肺潤燥,化痰止咳,如二母散(《急救仙方》)。
3、治痰火郁結之瘰疬,常配玄參、牡蠣等,如消瘰丸(《醫學心悟》)。
4、治熱毒壅結之乳癰、肺癰,常配蒲公英、魚腥草等以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相關配伍1、川貝母配北沙參:川貝母甘寒質潤,尤善潤肺止咳,兼能清肺化痰;北沙參甘潤苦寒,長于補肺陰,清肺熱。兩藥伍用,共奏養陰潤肺、化痰止咳之功。適用于陰虛肺燥有熱之干咳少痰、咳血或咽干音啞等。
2、川貝母配知母:川貝母甘寒質潤,尤善潤肺止咳,兼能清肺化痰;知母苦甘性寒質潤,長于瀉肺熱、潤肺燥。兩藥伍用,相得益彰,增強清肺潤燥之力。適用于肺熱燥咳、咯痰黏稠者。
3、川貝母配枇杷葉:川貝母甘寒質潤,尤善潤肺止咳,兼能清肺化痰;枇杷葉苦寒性降,長于清肺止咳。兩藥伍用,共奏潤肺化痰止咳之功。適用于內傷久咳及燥咳、熱痰之證。
4、川貝母配杏仁:川貝母甘寒質潤,尤善潤肺止咳,兼能清肺化痰;杏仁味苦降泄能肅降肺氣而止咳平喘。兩藥伍用,一潤一降,有止咳化痰之功。適用于肺熱咳喘或陰虛燥咳之證。
鑒別用藥1、半夏與川貝母:二者均為化痰藥,功能化痰散結。然川貝母甘潤苦泄,長于清熱化痰,潤肺止咳,用治虛勞咳嗽,肺熱燥咳;半夏辛溫而燥,功專燥濕化痰,用于濕痰寒痰證。此外,川貝母兼能散結,主治痰火郁結之瘰疬、癰腫;半夏還能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用于嘔吐呃逆,心下痞,梅核氣,結胸等。
2、瓜蔞與川貝母:二者均能清熱化痰、散結,可用治痰熱咳喘,癰瘡腫毒。然瓜蔞長于清肺化痰,主要用于肺熱咳喘,又能寬胸散結,滑腸通便,可治胸痹結胸,腸燥便秘等。川貝母功專清熱化痰,應用范圍較廣,風熱咳嗽、痰熱咳喘、燥熱咳嗽及虛勞咳嗽均可。
3、絞股藍與川貝母:兩藥均具有清熱化痰的功效,用于肺熱痰稠,咳嗽氣喘。然絞股藍能益肺氣,清肺熱,有化痰止咳之效,故常用于氣陰兩虛,肺中燥熱,咳嗽痰黏及肺氣虛而痰濕內盛,咳嗽痰多者。川貝母滋潤之性較強,長于潤肺化痰止咳,多用于陰虛燥咳。絞股藍又能補益氣陰,養心安神,對于案牘勞累,心氣不足,心陰虧損,以及勞傷心脾,氣血雙虧的心悸失眠,健忘多夢,倦怠乏力,尤為適宜。絞股藍味甘入脾,能益氣健脾,多用于脾胃氣虛,體倦乏力,納食不佳者。因其性偏苦寒,兼能生津止渴,故用治脾胃氣陰兩傷之口渴、咽干、心煩者,較為適宜。川貝母又具有清熱散結消腫的功效,故又用于瘰疬癰疽等。
相關藥品川貝枇杷糖漿、川貝梨糖漿、復方川貝精片、復方川貝母片、川貝銀耳糖漿。
相關方劑貝母湯(《普濟本事方》)、貝母瓜蔞散(《醫學心悟》)、貝母散(《圣惠方》)、內消瘰疬丸(《醫學啟蒙》)、養陰清肺湯(《重樓玉鑰》)。
藥膳食療川貝母蜜棗排骨湯:
1、功效:潤肺止咳。
2、原材料:排骨320克,川貝母30克,蜜棗30粒,姜2片,熱水1500毫升鹽適量。
3、做法:將川貝母泡水約10分鐘,將蜜棗沖洗、備用。將排骨洗凈后汆燙,再撈出備用。將所有材料放入燉盅里,加入熱水,放入蒸籠或蒸鍋中燉。1.5小時,再加鹽調味即可。
4、用法:佐餐食用。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夏、秋二季采挖,除去須根,粗皮,曬干,生用。
炮制方法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或用水稍泡,撈出,悶潤后掰瓣去心,干燥,或碾成細粉;或略淘,潤軟,切極薄片,干燥。
保存方法
貯干燥容器內,置于通風干燥處,防蛀。
藥材鑒別
鑒別1、本品粉末類白色或淺黃色。
(1)松貝、青貝及裁培品:淀粉粒甚多,廣卵形、長圓形或不規則圓形,有的邊緣不平整或略作分枝狀,直徑5-64μm,臍點短縫狀、點狀、人字狀或馬蹄狀,層紋隱約可見。表皮細胞類長方形,垂周壁微波狀彎曲,偶見不定式氣孔,圓形或扁圓形。螺紋導管直徑5-26μm。
(2)爐貝:淀粉粒廣卵形、貝殼形、腎形或橢圓形,直徑約至60μm,臍點人字狀、星狀或點狀,層紋明顯。螺紋導管和網紋導管直徑可達64μm。
2、取本品粉末10g,加濃氨試液10ml,密塞,浸泡1小時,加二氯甲烷40ml,超聲處理1小時,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甲醇0.5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貝母素乙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供試品溶液1-6μl、對照品溶液2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乙酸乙酯-甲醇-濃氨試液-水(18:2:1:0.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依次噴以稀碘化鉍鉀試液和亞硝酸鈉乙醇試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3、此外,還可用聚合酶鏈式反應-限制性內切酶長度多態性方法鑒別。
藥材性狀暗紫貝母、卷葉貝母、甘肅貝母的鱗莖,按性狀不同分別習稱“松貝”和“青貝”,棱砂貝母習稱“爐貝”。
1、松貝:呈類圓錐形或近球形,高0.3-0.8cm,直徑0.3-0.9cm。表面類白色。外層鱗葉2瓣,大小懸殊,大瓣緊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習稱“杯中抱月”;頂部閉合,內有類圓柱形、頂端稍尖的心芽和小鱗葉1-2枚;先端鈍圓或稍尖,底部平,微凹入,中心有1灰褐色的鱗莖盤,偶有殘厚須根。質硬而脆,斷面白色,富粉性。氣微,味微苦。
2、青貝:呈類扁球形,高0.4-1.4cm,直徑0.4-1.6cm。外層鱗葉2瓣,大小相近,相對抱合,頂部開裂,內有心芽和小鱗葉2-3枚及細圓柱形的殘莖。
3、爐貝:呈長圓錐形,高0.7-2.5cm,直徑0.5-2.5cm。表面類白色或淺棕黃色,有的具棕色斑點。外層鱗葉2瓣,大小相近,頂部開裂略尖,基部稍尖或較鈍。
飲片性狀參見“藥材”項,或為類白色蒜瓣狀;或為薄片狀;或為類白色細粉。質堅脆,富粉性。氣微,味微苦。
常見偽品混淆品:
1、一輪貝母:為百合科植物一輪貝母FritillariamaximowicziiFreyn的干燥鱗莖。鱗莖呈卵圓形,高0.5-1.4cm,直徑4-10mm。表面淺黃色或淡黃棕色,頂端漸尖,基部突出多數鱗芽。一側有一條縱溝。氣無,味淡。
2、浙貝母:為百合科植物浙貝母FritillariathunbergiiMiq.的幼苗鱗莖。鱗莖略呈扁球形或圓錐形,高3-5mm,直徑2-5mm。表面類白色,側有一淺縱溝或隱約可見一細小心芽,形似懷中抱月。質硬,斷面粉性。
3、土貝母:為葫蘆科植物土貝母BolbostemmaPaniculatum(Maxin)Franquet的干燥鱗莖。本品呈不規則塊狀,三角形或三棱形,大小不等,直徑1-2.5cm。表面暗棕色或黃棕色,煮透者呈半透明樣,凹凸不平。質堅硬。斷面角質樣。
偽品:
1、薏苡仁:為禾本科植物薏苡CoixlacrymajobiL.var.maven(Roman.)Stapf的干燥種仁。形態特征見薏苡仁項下。本品主要摻入松貝中而出現。
2、光慈菇:為百合科植物老鴉瓣Tulipaedulis(Miq.)Baker的干燥鱗莖。形態特征見山慈菇項下。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394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