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藥作為中華民族的瑰寶,其在預防和治療疾病方面的應(yīng)用已經(jīng)有幾千年的歷史,今天給大家談?wù)?a href="http://www.hmhmm.cn/tags-9577.html" title="清熱燥濕的中藥配方"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4382FF;">清熱燥濕的中藥配方,以及清熱燥濕藥的中藥搭配方案對應(yīng)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今天給各位分享清熱燥濕的中藥配方的知識,其中也會對清熱燥濕藥的中藥搭配方案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xiàn)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guān)注本站,現(xiàn)在開始吧!
中草藥概覽:
清熱燥濕的中藥都有哪些?
1、龍膽草:味苦,性寒。主歸肝、膽、膀胱經(jīng)。功效:清熱燥濕,瀉肝膽火。
2、黃芩 黃芩為唇形科植物黃芩的干燥根,春秋兩季采挖,去除須根及泥沙,曬后撞去粗皮,蒸透或開水潤透切片,曬干,生用,酒灸或炒炭用。
3、茯苓 茯苓,曾被慈禧太后當作養(yǎng)生益壽的要藥,不但自己常食用,還將茯苓制成茯苓餅,賞賜給大臣。
4、黃芩為唇形科植物黃芩的根。黃芩清熱燥濕作用頗強,對濕溫發(fā)熱,可與滑石、白蔻仁、茯苓等配合應(yīng)用;對濕熱瀉痢、腹痛,又常與白芍、葛根、甘草同用;對于濕熱蘊結(jié)所致的黃疸,可與綿茵陳、梔子、淡竹葉等同用。
除濕發(fā)汗的中藥方劑有什么
1、麻黃味苦辛性溫,為肺經(jīng)專藥,能發(fā)越人體陽氣,有發(fā)汗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所以是方中的君藥,并用來作為方名。
2、祛濕最基礎(chǔ)的 方劑 是平胃散(蒼術(shù)、厚樸、陳皮、甘草、生姜、大棗)平時脘腹脹滿、噯氣吞酸、肢體沉重的可以用。
3、砂仁 砂仁,除了是一種健脾祛濕中藥,還是生活中運用廣泛的一種香料。砂仁昧辛,性溫,歸脾、胃、腎經(jīng)。能化濕開胃、溫脾止瀉、理氣安胎。
4、發(fā)汗的中藥方劑有哪些 羌活9g、防風9g、蒼術(shù)9g、細辛3g、川芎6g、白芷6g、生地黃6g、黃芩6g、甘草6g。茯苓9g、芍藥9g、白術(shù)9g、生姜9g、附子(脫去皮)9g。
除濕熱的中藥方
1、薏苡仁最能清除濕熱,茯苓也是健脾利水的藥材。
2、[處方]當歸、白芍各50克,檳榔、枳殼各15克,萊菔子、肉桂、甘草各5克,大黃5克。[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7)清熱化滯湯 [主治]濕熱蘊結(jié)腸,久泄不止。
3、(1)清脂湯 [主治]濕熱郁結(jié)型高脂血。[處方]生決明子10~15克,荷葉10~12克,澤瀉10~12克,茯苓10~15克,菊花10~12克,忍冬藤10~15克,薏苡仁10~15克,玉米須10克。[用法]水煎服。
4、酸棗薏仁湯去濕熱,安神助眠 炒酸棗仁10克,薏苡仁30-50克,甘草5克。
老中醫(yī)濕熱中藥方
1、清胃散加減: 黃蓮6克, 生地20克, 丹皮、 霍香10克、 蘇梗10克, 犀角20克 ( 先煎 ) 。
2、除濕熱的中草藥有白茯苓。白茯苓有健脾胃和利水滲濕之功效,是我國古代中醫(yī)推薦的除濕之圣藥,尤其適合皮膚 濕疹 患者經(jīng)常食用,最常見的吃法就是用白茯苓煲湯。除濕熱的中草藥有茨實。
3、酸棗薏仁湯去濕熱,安神助眠 炒酸棗仁10克,薏苡仁30-50克,甘草5克。
4、蒲公英白果茶去濕熱解白帶 原料:蒲公英20克,白果10克,白糖適量。做法:先將白果放入鍋中,加水約800毫升,大火燒開后,轉(zhuǎn)小火煎煮十分鐘。
5、五苓散 五苓散去濕氣實際效果很好,由于其構(gòu)成中藥材常有去濕氣利濕的作用,五苓散去濕氣實際效果十分明顯,吃完三天后能顯著覺得人體輕巧。
關(guān)于清熱燥濕的中藥配方和清熱燥濕藥的中藥搭配方案的介紹到此就結(jié)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guān)注本站。
我愛中藥網(wǎng),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423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