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藥作為中華民族的瑰寶,其在預防和治療疾病方面的應用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今天給大家談談中藥用量和配伍的實用,以及中藥用量和配伍的實用功效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今天給各位分享中藥用量和配伍的實用的知識,其中也會對中藥用量和配伍的實用功效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中草藥概覽:
- 1、中草藥的用量問題詳解
- 2、中藥配伍變化及用量大小
- 3、黃芩的用法及用量
- 4、中藥方劑中的劑量是如何選定的?
- 5、中藥的用法有哪些內容?
- 6、中藥一頓喝多少量比較好?
中草藥的用量問題詳解
一般病情輕、病勢緩、病程長者用量宜小;病情重、病勢急、病程短者用量宜大。
月季花等中藥用量和配伍的實用,用量宜輕(無毒類藥材一般用量為3~l0g); 質地較重的金石、貝殼類藥材如石膏、石決明等,用量宜重(無毒藥材一般用量為10~30g);鮮品藥材,如鮮地黃、鮮石斛等一般用量也較大(無毒藥材一般用量為30~60g)。
如柴胡作為和解退熱的用量宜偏大(12克~15克),作為疏肝解郁宜偏輕(3克~6克)。又如防風,作為疏風發表,可用一般量(5克~10克),解砒霜毒當用最大量(30克~45克)。
(一)藥材質地 一般來說,花葉類質輕的藥,用量宜輕(一般用量為3~10g);金石、貝殼類質重的藥物用量宜重(一般用量為10~30g);鮮品一般用量也較 大(一般用量為30~60g)。
應該是由個人隨便開點,因為本身沒有什么作用。除中藥用量和配伍的實用了毒性。
白花蛇舌草的用量需要根據各人的癥狀而定。煎湯內服,一般在15~30克,大劑量可用至60克。 白花蛇舌草的藥性偏寒,如果慢性病、陽虛、或體質虛寒的人,服用的劑量不宜過大。
中藥配伍變化及用量大小
1、組方的不同。方中君臣佐使的作用不同用藥量也不同。因人而異。對于不同情況的人用同一張方子,里面的藥也酌情加減。
2、中藥木香用量一般多少克治療一切氣,攻刺腹脅脹滿,大便不利:木香三兩,枳殼二兩(麩炒微黃,去瓤),川大黃四兩(銼碎,微炒),牽牛子四兩(微炒),訶黎勒皮三兩。上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丸如梧桐子大。
3、而作用平常、價錢便宜的中藥如益母草、熟地、桑葉等可用到20~30克。
4、黃芩配伍用量為6~30克。 治急、慢性病毒性肝炎,配伍茵陳、連翹各15~18克,金錢草、蒲公英各20~30克。 治肺熱咳嗽(呼吸道感染、肺炎),配伍桔梗、杏仁各9~15克,桑白皮12~18克,菊花15~18克,陳皮6~9克。
5、劑型、配伍與劑量的關系:在一般情況下,同樣的藥物,入湯劑比丸、散劑用量要大一些;在復方應用時比單味藥用量要小一些。
6、為了處方和調劑計量的方便,按規定以如下的近似值進行換算:1斤=500g,1市兩(16進位制)= 30g,1錢=3g,1分=0.3g,1厘=0.03g。
黃芩的用法及用量
1、黃芩片的用法用量是:口服,一次1~2片,一日3~4次。(1)抗菌、抗病毒:①黃芩素、漢黃芩苷元。②體外:對多種革蘭陽性菌、革蘭陰性菌、致病性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③抗病毒:抑制流感病毒、乙型肝炎病毒。
2、膚熱如火燒,骨蒸(結核)痰嗽等。用黃芩一兩,加水二杯,煎成一杯,一次服下。肝熱生翳。用黃芩一兩、淡豉三兩,共研為末。每服三錢,以熟豬肝裹著吃,溫湯送下。一天服二次。忌食酒、面。
3、黃芩膠囊一盒有兩排,一排有12粒,總用24粒。其吃法是一次1-2粒,一日3-4次,如果一次吃3次,每次2粒膠囊的話,一盒黃芪膠囊能吃4天。
4、清熱安胎 胎動不安而有熱象者可選用黃芩。清熱止血 本品性寒,可用于熱盛而迫血妄行的各種出血。 用法及用量:內服:煎湯,1~3錢;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研未撒。
5、黃芩地黃的用量可以每天用開水沖服10到20克,每天用2到3次就可以了。黃芪粉有很好的補氣壯陽的功效,還能起到解毒脫水的作用,同時也有很好的治療、脾胃虛弱和氣血不足的功效。
6、黃芩用量一般多少克 3-9克。黃芩是屬于一種中藥材,是需要對癥服用的,而且因為每個人的體質以及疾病類型、嚴重程度都不一樣,所以對于不同人群來說,黃芩的用量也是不同的。
中藥方劑中的劑量是如何選定的?
中藥劑量是指臨床應用的分量。它主要指明中藥用量和配伍的實用了每味藥的成人一日量(按:本書每味藥物標明的用量中藥用量和配伍的實用,除特別注明以外,都是指干燥后生藥,在湯劑中成人一日內用量)。其次指方劑中每味藥之間的比較分量,也即相對劑量。
你好,中藥方子中的藥物用量不同主要是根據以下幾點 組方的不同。方中君臣佐使的作用不同用藥量也不同。因人而異。對于不同情況的人用同一張方子,里面的藥也酌情加減。
體現在方劑間用藥比例,比如麻黃湯,麻黃與杏仁用量一致,只要一致,發汗就不會過度中藥用量和配伍的實用;再就是體現在因人而異上,比如成年人人與兒童上,你按常用比例組方,兒童少喝點即可,中醫方劑計量就是一種意識經驗。
對于方劑的分量,我國古代的度、量、衡制度,由于歷史的變革,顯得相當復雜,現在還可看到麻黃、桂枝用幾兩的,如果不如變通地照抄照搬,就會發生偏差。所以,用古方時要按藥物的比例,參酌現在常用分量加以修改。
如十棗湯中甘遂性烈,用量不到半錢就可以,而大棗性緩,用量需在10枚左右。中藥雖然來源于大自然,但有些中藥會帶有毒性,它既有治療病情的作用,但也可能會致病。
中藥的用法有哪些內容?
1、止咳平喘中藥用量和配伍的實用,止白帶。主治用法中藥用量和配伍的實用,咳嗽氣喘、白帶,以上病患者用量是一錢五分至三錢,或者也可以五只至十只,有毒不宜多食,連殼打碎,煎服。
2、當歸既可以當成是藥材使用,同時也可以當成是一種補品食用,平時食用的時候可以用來煲湯,例如和羊肉、老笨雞等燉湯,可以起到補血活血和養顏的作用。
3、確定用量的依據: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即藥物方面、應用方面與患者方面。
4、服中藥的時間要根據病情和藥物的性質來定。大多數藥物宜在飯后服用,尤其是補益藥(如人參),健胃藥和對胃腸刺激性較大的藥物。而驅蟲藥和瀉下藥則于空腹時服用較好;不言而喻,安神類藥物應在睡前服用。
5、氣血不足的情況,體質弱的,舌淡,脈細,面色蒼白的,再有點多夢,尤其是多夢,所謂肝魂不寧,可以兼點熱像。基本上使用的時候,主要是夢多來判斷。所以,一般人睡眠不好,可以弄點酸棗仁,親測有效。
6、中藥的煎法是指煎藥方法。煎藥方法歷來受到人們重視,清代名醫徐大椿曾說:“煎藥之法,最宜深講,藥之效不效,全在乎此。”(1)煎藥用具:前人認為“銀為上,磁者次之。
中藥一頓喝多少量比較好?
一付中藥一般熬三次 最好每次用砂鍋熬中藥用量和配伍的實用,水淹沒藥材兩三厘米就可以中藥用量和配伍的實用了。然后將三次熬得藥混合起來,一天或一天半喝完,每天三次。也就是一副藥可以分成3~5次喝完。不管吃什么都有副作用,只是輕重罷了。
中藥喝多少毫升呢 煎藥量應當根據兒童和成人分別確定。兒童每劑一般煎至100-300毫升,成人每劑一般煎至400-600毫升,一般每劑按兩份等量分裝(每次喝中藥以250毫升為宜或遵醫囑)。
指導意見中藥用量和配伍的實用:一般來說,煎中服中藥的每次的量多為300毫升,也有分兩次煎的,然后混到一起服用的,服用的量也是有差別的,但多以300毫升為宜。有些中藥可以象喝茶一樣,慢慢服用。總要具體分析,以醫囑為準。
中藥用量和配伍的實用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中藥用量和配伍的實用功效、中藥用量和配伍的實用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4243.html




